生死疲劳

生死疲劳》,寻根文学作家莫言的代表作之一,在2006年出版,这本小说以各种动物的眼界描述了20世纪中后期的中国农村农民土地的关系变迁,[1]2009年,这本小说获得纽曼华语文学奖,英文版在2008年首次发行。[2]据莫言介绍,书名“生死疲劳”来自佛经中的一句话:“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

生死疲劳
封面
作者莫言
类型长篇小说
语言简体中文
作品主题农民和土地关系的变迁
故事背景地中华人民共和国
发行情况
出版机构作家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年1月1日
出版地北京市
媒介印刷(平装书)
開本16
页数540
规范控制
ISBN9787506335058
OCLC

内容

1950年到2000年这50年之间,农民和土地的关系变迁,这书中展开,主人公是地主西门闹一家和农民蓝解放一家。地点是山东省高密縣[3]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后,实行土地改革制度,地主西门闹被枪毙,西门闹认为自己死得冤枉,他深爱自己的土地,在地狱喊冤,阎王爷让他在六道转世投胎,他一共转世六次:驴、牛、猪、狗、猴、人,[1] 世世代代都转世在自己的土地上,守护着自己的土地。通过各种动物的眼睛,主人公看到了中国共产党发动的政治运动,包括大跃进、大饥荒和文化大革命等事件,一直延续到2000年的新年前夜。[4]

艺术特色

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记者向其询问推荐读自己的哪本书,他推荐《生死疲劳》,再看《丰乳肥臀》,“因为这本书比较全面地代表了我的写作风格,以及我在小说艺术上所做的一些探索。小说中人跟动物之间可以自由地变化,通过动物的眼睛来观看中国最近50年来社会、历史的变化。力争用一种最自由、最没有局限的语言来表达我内心深处的想法。所以我觉得这本书是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文学探索、文学创作的一种比较完美、统一的结合。”[5][6][7][8]

主要人物

  • 西门闹,西门屯地主,被枪毙後,转生为驴、牛、猪、狗、猴、大头婴儿蓝千岁。本書敘事主人公之一。
  • 白氏,地主婆西门闹正妻。
  • 迎春,西门闹二姨太太,中共建政后改嫁蓝脸。
  • 吴秋香,西门闹三姨太太,中共建政后改嫁黄瞳。
  • 蓝脸,原西门闹家长工,中共建政后一直单干,为全中國唯一坚持到底的单干户。
  • 西门金龙,西门闹与迎春之子,中共建政後一度隨養父姓藍。「文革」期間曾任西门屯大队革委会主任。後任养猪场场长、团支部书記,「改革開放」後任西門屯村党支部书記、旅游开发区董事长。
  • 西门宝凤,西门闹与迎春之女,西门屯「赤腳医生」,先嫁马良才,后与常天红同居。
  • 蓝解放,蓝脸与迎春之子,曾任县供销社主任、副县长等职。本書敘事主人公之一。
  • 洪泰岳,西门屯村村长、合作社社长、党支部书記。
  • 黄瞳,西门屯村民兵隊長、西门屯村生长大队大队长。
  • 黄互助,黄瞳与吴秋香之女,先嫁西門金龙,后与蓝解放同居。
  • 黄合作,黄瞳与吴秋香之女,蓝解放之妻。
  • 庞虎,「志願軍」英雄,曾任县第五棉花加工厂厂长兼书记。
  • 王乐云,庞虎妻子。
  • 庞抗美,庞虎与王乐云之女。曾任县委书记。常天红妻子,西门金龙的情人。
  • 庞春苗,庞虎与王乐云之女。蓝解放的情人、繼妻。
  • 马良才,西门屯小学教师、校长。
  • 常天红,毕业于省艺术学院声乐系,曾隨「四清」工作隊在西门屯工作,「文革」時任县革命委員会副主任,後任县猫腔剧团副团长。
  • 蓝開放,蓝解放与黄合作之子,曾任縣城車站派出所副所长。

创作过程

小说创作一共用了43天的写作时间,字数55万。[6][7]

评价

龙应台曾说自己最喜欢莫言的《生死疲劳》。[9]

译本

《生死疲劳》有如下译本:[10]

  • 意大利本:Patrizia Liberati译,2006年)
  • 英文译本:葛浩文译,2008年)
  • 法文译本:(尚德兰译,2009年)
  • 瑞典文译本:陈安娜译,2012年)
  • 西班牙文译本:(Carlos Ossés译,2009年)
  • 德文译本:(郝慕天译,2009年)
  • 日文译本:(吉田富夫译,2008年)

参考文献

  1. Barnes and Noble, Overview, Life and Death are Wearing Me Out: A Novel.
  2. University of Oklahoma, MO YAN WINS NEWMAN PRIZE FOR CHINESE LITERATURE.
  3. Jonathan Spence, Born Again, New York Times, Sunday Review of Books, 4 May 2008.
  4. Steven Moore, Animal Farm, Washington Post, 25 May 2008.
  5. 马彧. . 中国新闻网. 2012-10-15 [2021-01-27].
  6. . 中华新闻. 2012-10-12 [2012-10-22].
  7. . 京华网. 2012-10-12 [2012-10-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0-14).
  8. . 新浪. 2012-10-12 [2012-10-22].
  9. . 中国新闻网. 2012-10-12 [2012-10-22].
  10. . The Official Website of Nobel Prize.

外部链接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