瘪三

瘪三上海话拼音:bikse,发音[piɪ̄ʔsᴇ́][1])是吴语中的常用詈语,指以乞讨或偷窃为生的无业遊民。

来源

“瘪三”一词的来源有多种不同的说法,其中大多认为是英语的音译词。有人认为该词来自洋泾浜英语中的(或[1],乞讨、乞丐之义),后音译为“瘪三”。[2]也有认为来自洋泾浜语的(或[3][4]),初读作“瘪的生斯”(或作“毕的生司”),后简为“瘪生”,又因吴语中“生”、“三”同音,而被称为“瘪三”。[5]

也有人将“瘪三”解释为衣、食、住三者皆缺,故称为“瘪三”,但多认为这是后人的附会而已。[5][4]

使用

“瘪三”最初是指以乞讨或偷窃为生的无业游民,且常常骨瘦如柴、衣衫褴褛。同时,该词还派生出了其他一些词汇,如“垃圾瘪三”指以拾垃圾为生的乞丐,“罗宋瘪三”指旧时流落在上海的白俄(或泛指落魄洋人[6]),“洋装瘪三”指虽身着洋装但实际贫穷之人,“郑家木桥小瘪三”指旧时流落在洋泾浜上郑家木桥附近的瘪三。[1][7]

不过如今“瘪三”一词有时也可被当作昵语使用,与“家伙”、“伙计”等相近。[2]

在台湾,偶尔也使用。高雄市市长韩国瑜在2016年担任台北农产运销公司总经理期间因为遭到立法委员段宜康无端指责而在记者会期间使用"小瘪三"来表达不满情绪。[8]2014年,作家李敖在接受媒体访问时曾使用像“瘪三”一词评价鸿海董事长郭台铭[9]

参考文献

查询維基詞典中的
  1. 钱乃荣、许宝华、汤珍珠. .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7. ISBN 978-7-5326-2248-1.
  2. 薛理勇. . 上海辞书出版社.
  3. . 新民晚报. 2010-03-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4. 吴连生. . 咬文嚼字. 1999, (6).
  5. 汪仲贤. . 上海大学出版社.
  6. 薛理勇. . 新民晚报. 2010-05-12.
  7. 张姚俊. . 档案春秋. 2010, (4).
  8. 柯伶颖. . 中国时报. 2016-10-25.
  9. . 自由时报. 2014-05-13.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