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沙瓦

白沙瓦乌尔都语普什圖語),另譯富樓沙白夏瓦,巴基斯坦一個鄰近阿富汗邊境的城市。白沙瓦屬於西北邊境省,人口約有57萬人。附近的开伯尔山口是來往巴基斯坦及阿富汗的唯一要塞

白沙瓦
پشاور(乌尔都文)
پېښور(普什圖文)
城市行政區
白沙瓦
白沙瓦於巴基斯坦位置圖
坐标:34°00′N 71°30′E
國家 巴基斯坦
省份西北邊境省
白沙瓦縣
議席數量25
政府
  Nazim (Empress)Asya Abbas (ANP)
面积
  总计1,257 平方公里(485 平方英里)
海拔359 米(1,178 英尺)
人口(2010年)[1]
  總計3,625,000人
  密度2,900人/平方公里(7,500人/平方英里)
时区PSTUTC+5
邮政编码25000
電話區號091

白沙瓦曾經在公元前58年被貴霜王朝犍陀羅迦膩色伽一世定為國都。由於地處中亞多個的貿易要道上,當地在多個世紀以來都一直是南亞大陸與中亞之間的貿易重鎭。查薩達 (Pushkalavati)爲當時的重要都市。 中国古代旅行家法显玄奘都曾到过此地。与巴基斯坦西北部的大部分地区一样,白沙瓦時常受到巴基斯坦塔利班运动襲擊,如2013年白沙瓦教堂爆炸以及2014年白沙瓦學校襲擊事件。白沙瓦在2010年遭受了111次恐怖襲擊[2], 2014年已经下降到18次[2]

現代的白沙瓦仍然肩負着中亞和南亞之間的貿易通道。此外,白沙瓦也有自己的輕工業紡織、毒品、造鞋及陶器生產都是白沙瓦的主要經濟支柱。白沙瓦的大學城是當地學術機構的集中地,白沙瓦大學白沙瓦農業大學白沙瓦工程及技術大學都在大學城裡。而近年亦有不少私立大學於白沙瓦開辦。

白沙瓦的居民大致可分為兩部份:講Hindko語的當地少數族裔原居民Pishoris族,以及人口佔多數、來自阿富汗的普什圖族人。阿富汗戰爭發生之時,白沙瓦成為了反蘇聯聖戰者的政治中心。

词源

现在所称的“白沙瓦”源自于古代的梵语Purushapura (पुरूषपुर; IAST: Puruṣapura, 意为“人类之城”)[3][4]

在古代文獻中,「白沙瓦」被稱爲: 布路沙布邏,富留沙富羅,富留沙富羅城,富留沙富邏,富留沙富邏城,富婁沙富羅,富婁沙富羅,富婁沙富羅城,白夏瓦,弗樓沙國,弗樓沙城,不流沙,丈夫城,丈夫土,丈夫宮,丈夫國。

阿拉伯的历史和地理学家 Al-Masudi 指出大约公元十世纪中叶,这座城市就被称为“白沙瓦”了。在被伽色尼王国入侵后, 阿爾·比魯尼再次指出这个城市叫做“白沙瓦”。 这座城市在蒙兀兒帝國阿克巴大帝时代开始被因Peshāwar而闻名 。 一些人说现在城市名字是基于波斯语,意为“边境城镇”[5] ,或者更确切地说叫“前进城市”,不过抄写错误和语言转变也可能是城市产生新名称的原因。 阿克巴目录学家,阿奥·法兹·伊本·马巴克列出了这个城市的名字,最初名称均为Parashāwar,在波斯转译为(پرشاور)[6]和 白沙瓦(پشاور)。[7]

氣候

白沙瓦(1961年-1990年)气候平均数据
月份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全年
历史最高温℃(℉) 26.5
(79.7)
30.0
(86)
36.0
(96.8)
41.0
(105.8)
47.2
(117)
48.0
(118.4)
46.1
(115)
46.0
(114.8)
42.0
(107.6)
38.3
(100.9)
35.0
(95)
29.0
(84.2)
48
(118.4)
平均高温℃(℉) 18.3
(64.9)
19.5
(67.1)
23.7
(74.7)
30.0
(86)
35.9
(96.6)
40.4
(104.7)
37.7
(99.9)
35.7
(96.3)
35.0
(95)
31.2
(88.2)
25.6
(78.1)
20.1
(68.2)
29.4
(84.9)
平均低温℃(℉) 4.0
(39.2)
6.3
(43.3)
11.2
(52.2)
16.4
(61.5)
21.3
(70.3)
25.7
(78.3)
26.6
(79.9)
25.7
(78.3)
22.7
(72.9)
16.1
(61)
9.6
(49.3)
4.9
(40.8)
15.9
(60.6)
历史最低温℃(℉) −3.9
(25)
−1.0
(30.2)
2.8
(37)
6.7
(44.1)
13.3
(55.9)
17.0
(62.6)
18.3
(64.9)
20.0
(68)
13.3
(55.9)
9.4
(48.9)
2.0
(35.6)
−1.3
(29.7)
−3.9
(25)
平均降水㎜(英寸) 26.0
(1.024)
42.7
(1.681)
78.4
(3.087)
48.9
(1.925)
27.0
(1.063)
7.7
(0.303)
42.3
(1.665)
67.7
(2.665)
17.9
(0.705)
9.7
(0.382)
12.3
(0.484)
23.3
(0.917)
403.9
(15.901)
每月平均日照时数 195.5 189.5 194.5 231.3 297.1 299.5 273.8 263.2 257.3 266.1 234.8 184.4 2,887
来源:NOAA (1961-1990) [8]

姐妹城市

參考文獻

  1. https://archive.is/20131017035730/world-gazetteer.com/wg.php?x=&men=gcis&lng=en&des=wg&geo=-172&srt=npan&col=abcdefghinoq&msz=1500&pt=c&va=&srt=pnan World Gazetteer of population
  2. SOCIAL DEVELOPMENT IN PAKISTAN ANNUAL REVIEW 2014-15
  3. . Royal Asiatic Society of Great Britain & Ireland. 1834: 114– [13 December 2012].
  4. Encyclopaedia of Ancient Indian Geography, Volume 2, p.552, Subodh Kapoor
  5. Bosworth, Clifford Edmund. . BRILL. 2007 [24 March 2017]. ISBN 9789004153882.
  6. . Research Society of Pakistan. 1965.
  7. . Journal of Central Asia. 1996, 19.
  8. .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2013-01-16].
  9. Farooq, Umer. . The Express Tribune. The Express Tribune News Network. 6 January 2012 [13 December 2012].

參看

外部連結

从维基百科的姊妹计划
了解更多有关
Peshawar”的内容
维基词典上的[[wikt:Special:Search/Peshawar|字词解释]]
维基共享资源上的[[c:Special:Search/Peshawar|多媒体资源]]
维基新闻上的[[n:Special:Search/Peshawar|新闻]]
维基语录上的[[q:Special:搜索/Peshawar|名言]]
维基文库上的[[s:Special:搜索/Peshawar|原始文献]]
维基教科书上的[[b:Special:搜索/Peshawar|教科书和手册]]
维基学院上的[[v:Special:Search/Peshawar|學習资源]]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