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山部落

石山部落也是富豐社區,阿美族稱之為ka-kawas-an,意思為聖靈聚集之地。 位於台東市中華大橋旁,花東海岸公路起點上,在市郊石頭山下的小部落,位在台東市東北方,東臨志航基地、西順志航路可至台東大橋、南至卑南大溪與南榮里、新生里為界、北臨富岡里。附近的空軍志航基地戰鬥機每天準時起降,訓練飛行。由於基地因素,附近的開發受到限制,讓這裡保有自然純樸的景致(台東縣史 阿美族篇,P173)。

石山部落富豐社區)是台灣台東縣台東市阿美族部落。

地名由來

猴子山社/石川

石山部落,是阿美族的部落,日治時期稱「石山」,民國三十五年改稱「石川」,後又稱「石山新村」、「富豐社區」。地名來源是石頭山一帶的雨水任意散流,河水容易挾帶大、小石頭往下流,河床佈滿石塊,經過「石川」聚落的石川圳中亦是,故稱之(台東縣史 地理篇,P83)。

嘎嘎哇桑(Ka-Kawas-an)

嘎嘎哇桑(Ka-Kawas-an)又名魔鬼部落,阿美族稱祖先之靈(統稱神、鬼之靈)為Kawas,Ka-Kawas-an即指「遇到鬼或鬼出現的地方(神靈聚集眾多之地)」。即今猴子山,富岡到石頭山一帶。 緣由其一為該山地底天然氣,當時族人對此不甚了解,突如其來大火誤以為是祖靈所為,於是稱此地為Kawas(神鬼)之意。 其二是該社以前有很好的打鐵屋,卑南族來訂製鐵器,卻被殺死埋在地下。卑南社人尋找至此並大舉來攻,卑南社人怒將打鐵的道具埋了。此後,地上會噴出火來,阿美族認為這是祖靈(Kawas)所為,乃稱此地為Ka-Kawas-an (台東縣史 阿美族篇,P174、P176)。

歷史

舊稱「石山部落」的台東富豐社區,石山部落從日治時期到志航基地興建共六十年間,歷經四次搬遷,不巧都遷到志航基地的使用地,最後才搬遷到現在的平緩坡地社區,從猴子山到石頭山再到現在的石川,遷移的過程中,當時在台東服務的水土保持局吳局長在石頭山區及富源執行水土保持基礎設施,讓石山部落免受天災之苦(台東縣史 阿美族篇,P174)。

在民國98年東部受到莫拉克風災侵襲,帶來東部海岸大量的漂流木,鄰近富岡漁港由阿美成立的富豐社區發展協會,也就是石山部落,雖然沒有發生重大災情,但沿海領域幾乎被漂流木全然覆蓋,居民毅然決然的加入了救災行動,一方面也讓撿拾回的漂流木取代家用燃料;只是,大型的漂流木造成淤積,光靠人力清理仍是不足,於是在林務局開放民眾撿拾後,協會向相關單位申請租用重型機具,希望為部落居民爭取保留一些原木,讓這些原木能在部落重新燃起生機。

民國99年元旦那天,部落入口立起了一支八尺長的漂流木,刻上石山部落的名字,由耆老共同賜福禱告,期望四度遷徙的部落不再漂流。部落裡能夠雕刻的族人,也利用漂流木雕刻出六尊立雕,各別表現阿美族傳統精神,環繞在部落外圍,自此也找回漂流木重生的契機。

關聯事務

豐年祭

漂流木與木雕

手工編織


周邊環境與交通


台東大橋(Taitung bridge)

水利公園(Hydraulic park)

玉豐蛇窯(Yu Feng snake kiln)

社區工作坊/石山工作室(Community workshop/Shih Shan workshop)

石山長老教會(Shih Shan Presbyterian Church)

富源磚仔窯(Fu Yuan brick kiln)

志航基地史前遺址(Prehistoric relic of Zhihang Air Force Base)

石川教會(Shih Chuan Church)

梅花工作室(Mei Hua workshop)

社區活動中心兼運動場與鄰里公園(Community activity center plus Sport ground, and Neighbourhood park)

志航基地(Zhihang Air Force Base)

中華大橋(Chinese bridge)

參考資料

《台東市富豐社區發展協會》

《台東縣史 阿美族篇 - 陳建年編撰》

《台東縣史 地理篇 - 陳建年編撰》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