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美族

阿美族阿美語:Amis或Pangcah)臺灣原住民的一個族群。其原鄉主要分布於花東縱谷平原與海岸平原地區,少數分布於屏東縣牡丹滿州鄉一帶。總人口數約21萬餘人,是台灣原住民中人數最多的族群。[2][3]

阿美族
Amis/Pangcah
總人口
約215,490人(2021年1月)[1]
分佈地區
花蓮縣臺東縣屏東縣
語言
阿美語
宗教信仰
阿美族泛靈信仰
相关族群
臺灣原住民毛利人西拉雅族馬來族菲律賓人
阿美族的刺繡圖紋
阿美族原鄉主要分布範圍

簡介

阿美族通常自稱為「Pangcah」或「Amis」。阿美族語「Pangcah」的意思是「人」或「同族」,而「Amis」是「北方」的意思[4]。Pangcah的自稱可能源自於從Cilangasan向外遷移後對自我來源的描述,進而變成自我族群認同的稱呼,除此之外,由於發音類似舟的意思,因此有指象徵從海外行舟至此的人,其他甚或有番人或番社等諧音的說法,但使用番起頭之字詞含有族群歧視意味,現今已不採用。[5]

語言

阿美族的語言為阿美語,屬於臺灣南島語言的一種,是目前臺灣南島語言當中使用人口數最多的語言。此外,臺鐵各級列車行駛花蓮知本間中途各站會增加阿美語廣播。

阿美語除因近代歷史因素,甚多使用日語以外,甚少受外界語言影響。其原始語彙上與馬來語印尼語相似。如:

漢語阿美語印尼語備註
kako [kakʊ]aku阿美語我的屬格為ako。
你(你們)kamu [kamʊ]kamu阿美語為「你們」,印尼語為「你」。
loma' [ɺʊmaʡʰ]rumah
fafoy [fafʊj]babi
章魚sorita [sʊrita]gurita推測章魚應該是阿美族祖先喜愛捕食的最親近海產之一。
kaen [kaən]makan阿美語吃早午晚餐皆以ma開頭,如吃晚餐為malafi。
nanom [namʊm]air印尼語的「喝」為minum 。阿美語的「喝」為minanom。
這裡tini [tini]ini
眼睛mata [mata]mata
ira [ira]ada
lima [ɺima]lima印尼語菲律賓語都同。
sepat [səpat]empat
enem [ənəm]enam
polo' [pʊloʡʰ]puluh
你好Nga'ay ho [ŋaʡaj ho]Apa Kapar台東阿美族豐年祭時問候語為「Makapahay」,意思是好看的、漂亮的。

此外兩語言的相似之處還有所有格皆位於名詞的後面,主要的差異則是因歷史因素,印尼語有許多荷蘭語阿拉伯語印度語波斯語閩南語客家語的外來語,馬來語很多英語的外來語,而阿美語的主要外來語則為日語,部分為台語華語。 另外毛利語他加祿語也有一些與阿美語相似的原始語彙。

族系分布

阿美族雙橫把壺(新北市立鶯歌陶瓷博物館藏)

阿美族根據地裡分布、傳統習慣及語音差異等因素,可以進一步分為北部(南勢)阿美、中部(秀姑巒)阿美、海岸阿美、馬蘭阿美、恆春阿美 等五個分類群。

阿美族原鄉分布於花蓮縣臺東縣屏東縣境內。人口大部份居住在平地,較少處於山谷或群山之中。隨著經濟型態的轉變,長年旅居都會區的阿美族人,也在臺北和高雄等都會區中建立了以阿美族為主體的社區或聚落,如基隆市的奇浩社區和新北市汐止區的山光社區等,在台灣各地都有族人的身影。

文化

板橋車站舉辦的阿美族豐年祭,參與族人圍成圓圈起舞,是祭典中的重要儀式之一。

阿美族的起源傳說大洪水檳榔、兄妹婚有關。

阿美族在傳統上被歸類為母系社會(母系親屬制度),婚姻型態為男性從妻居,家族事務多以女性為主體並由女性負責,家族產業之繼承以家族長女及其他女性為優先;家族/氏族多指母系一族。然而在部落中,有關部落大小事務則是由部落男子所組成的年齡階級制度(selal)和集會所來負責部落事務的統籌規劃與分工執行;各階級負責各種不同的任務與工作,並且聽從青年之父(mama nu kapah)與長輩們的指導。阿美族女性對於部落事務則沒有議事權,甚至不得於平時進入集會所(Talo'an / Soraratan / 'Adawang / Sefi)。

阿美族的傳統祭儀,舉行日期、儀式流程各部落都不同,大致上有豐年祭(ilisin / malikoda / kiloma'an / malalikit)、播種祭(mitiway)、捕魚祭(komolis)、海祭(mikesi'/ milaedis / komolis / misacepo'/ miwarak)、祭祖靈(talatoas)、驅除瘟疫祭(misalifong)、祈晴祭(pakacidal)和祈雨祭(pakaorad)等等。許多祭典內容原有嚴格男女分際、性別禁忌、精神意涵等,可惜因時代變遷,宗教信仰改變或主持祭典儀式的巫師(sikawasay)凋零而有所更易或失傳。

豐年祭是阿美族重要的祭祀儀式,其重要性相當於漢人的農曆年,是族人與祖先、神靈團聚的時間,具有經濟、教育、訓綀、宗教以及政治軍事上的功能。在日治時期与基督教傳播盛行期間,因其功能性,許多部落的豐年祭活動幾度被禁止,並因此造成豐年祭傳承的斷代。豐年祭通常在每年七至九月間進行,主要為耕地收獲後的時節舉辦,早期則是在小米收獲過後舉行;天數則依各部落而異,一般是由各部落耆老(mato'asay)來決定,傳統上短則三天,多則半個月,並依氣候條件造成的收獲時間不同,大抵是由台東阿美族部落先舉辦,之後才陸續由花蓮阿美族接辦。祭祀過程與內容依各部落習慣上之不同而有差異,如年齡階層(selal)的訓練與進階、祭祀流程等,傳統上主要會包括迎靈、宴靈和最後的送靈三大階段。豐年祭期間會進行捕獵、採集或購買食物,並由族人們共聚分食。[6] 而因應時代改變,許多部落在豐年祭尾聲,會進行各階層的各自表演,一來是寓意在延續階級之間的凝聚力,二來則是為了傳遞歡樂的氣氛。部分部落甚至已經出現了女性階級,並且一樣在豐年祭期間分工並表演。

阿美族傳統文物中包含有陶製品(主要是女性負責製作,目前大概只剩下花蓮豐濱鄉的貓公部落有傳承)、編藝品(使用材料:竹、藤、莎草、香蕉絲、月桃等等)和其它手工藝品(如傳統服飾、樹皮帽、木雕和各類工具等等)。

沿海阿美族目前尚有部分部落保有製作排筏的技藝並在平時出海獵捕魚類,如台東長濱鄉的真柄部落(傳統竹筏)和大俱來部落(現代膠筏)。沿海阿美族除乘船出海之外,部分族人會潛水獵捕礁間魚類、海膽等海產,女性族人則大多會採集潮間帶海草和貝類。傳統上,女性被禁止上船活動。

阿美族的生活中從不缺乏音樂和舞蹈,婚宴和喜慶場合中,常見到阿美族人會起身歌唱和跳舞,此時,除了各部落或各分類群裡會有固定的傳統歌舞之外,也常見流行歌舞或阿美族人的即興創作。但是豐年祭歌舞則只會在豐年祭儀呈現,在一般場合中並不被允許。在現代,許多阿美古調也被錄製或改編並傳唱於世。

在傳統信仰上為泛靈信仰,各部落也有巫師/祭司系統,祖先或祖靈亦屬神靈,但不是指有專門神通或管理特定事務之神。基督宗教傳入後,許多族人改信基督教,而傳統信仰雖仍存在但並不普遍。目前,傳統巫師/祭司系統則絕大多數亡佚,只剩下極少數部落才留有口述或是即將面臨傳承消失。

習俗

位於臺東市馬蘭部落聚會所
台灣原住民阿美族手工制造的捕鱼工具三角網

下列為阿美族的各種祭典[7]

  • 豐年祭:祭品以糯米飯、米酒、獸肉為主,祭典過程中除了重要活動,其他就是眾人共享阿美大餐,取自大自然的各種新鮮野菜,以豆類、藤心、芒草心、雞肉、豬肉為主。
  • 海祭:又稱為捕魚祭,祭品以阿里鳳鳳為主,另一個祭品是芒草結,即把割下的芒草插在土裡,末端留下留嫩的一葉,其餘打個結,用以象徵強韌的生命力。由於阿美族信奉的海神(Kafit)忌諱綠色的葉菜,因此在此時的祭典中是不可食用葉類野菜,或許這也是十心菜成為阿美族野菜的原因。所謂的「心」指的是植物的嫩莖,阿美族所食用的野菜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十心菜分別為黃藤心、林投心、芒草心、月桃心、檳榔心、山棕心、甘蔗心、鐵樹心、椰子心和臺灣海棗心。[8]
  • 小米收穫祭:古早採收小米時,通常用山棕葉來綑綁,山棕心與豆類(早期主要是樹豆),是小米收穫祭中食用的野菜。小米是早期臺灣原住民的主食,對原住民而言,小米是植物中最敏感的精靈,好像具有靈性一樣,有靈耳、靈眼、靈覺。相對地、禁忌也特別多,稍不留心就會惹來災禍。在田裡收割小米時,不但講話要小心,動作更要謹慎,使用「休息」、「完畢」、「回家」等日常用語以及放屁、打人等動作,都不能說也不能做。在稻米取代小米成為阿美族的主要糧食作物之後,小米收獲祭已名存實亡。
  • 播種祭:煮龍葵湯來祭祀神明,以祈求將來能豐收,到了天一亮便出門播種。
  • 狩獵祭:這是一年最後一個祭典,藉由捕獵的活動,讓家族、親戚、平日換工的伙伴們一起享用捕肉的獵物,獵物以鳥類為主,通常與樹豆、鵲豆一同煮食。
  • 建屋祭:年初的第一個祭典,主要意義是祭拜掌管田獵与耕作的戰神(守護神)馬拉道 (Malataw),同時也是男性年齡階級晉級的一個祭典(現代多併入豐年祭期間擇時舉辦),女子皆不得靠近。食用的菜餚是豆類、烤雞、藤心、地瓜與芋頭,葉菜類則禁止食用。
  • 祭祖:全村以家庭為單位全員參加,由女祭司擔任家人與先祖的溝通者,祭品是生薑、糯米糕、檳榔、酒等等。
  • 巴格浪 Pakelang:華語無適當對應的翻譯。原始的解釋是:喪家一切的告別儀式完成,往生者入土為安之後,喪家以pakelang做為結束,告一個段落並答謝親友幫忙。現今則無論家屋落成、光榮入伍、金榜題名、婚喪喜慶,在典禮結束後,男子至河、海漁撈,眾人共食魚獲作為收心,回歸日常生活秩序的儀式。

氏族

氏族一詞在阿美族不同地方有不同的解釋,有的如「來源」,有的則是「宗家」的意思;大部分的氏族名稱源自於地名。根據1935年日本學者出版的《台湾高砂族系统所属之研究》一書,由移川子之藏馬淵東一宮本延人等人調查當時阿美族氏族分佈及其遷徙,已知的氏族表列如下[9]

  • Pacidal氏族(太陽之子)
  • Ciwidian氏族(水蛭之意)
  • Raranges氏族(石柱之意)
  • Sadipongan氏族(鳥巢之意)
  • Kiwit氏族(蟹草之意)
  • Cepo'氏族(為下游之意)
  • Ci'oporan氏族
  • Monari'氏族
  • Fasay氏族(今綠島發源)
  • Cilangasan氏族(今貓公山)
  • Ci'okakay氏族(白骨雜陳處之意)
  • Sapiyat氏族
  • Conang氏族
  • Cikatopay氏族(樹名:大葉山欖)
  • Nalasongan氏族
  • Nalongalan氏族
  • Faliyol氏族(今八里灣舊社名)
  • Ciarongan氏族
  • Malolang氏族
  • Kakitolo氏族
  • Cialiakof氏族
  • Kinafokang氏族
  • Talakop氏族
  • Papiyan氏族
  • Inatol氏族
  • Richo氏族
  • Koralan氏族
  • Inakawaro氏族
  • Picora'ay氏族
  • Siracay氏族
  • Sariyol氏族
  • Naparawan氏族
  • Cipi'iwan氏族
  • Fafokod氏族
  • Marongarong氏族
  • Firangan氏族
  • Fafoyol氏族
  • Tarisakan氏族
  • Paotawan氏族
  • Inaran氏族
  • 'Oros氏族
  • Pa'anrifong氏族
  • Kakopa氏族
  • Fitlol氏族

統計

縣市別阿美族人口(2017年)
縣市 阿美族人口 占阿美族人口比例 占原住民人口比例 占總人口比例 人口成長率
花蓮縣 52,790 25.50% 57.07% 15.99% 0.37%
臺東縣 36,625 17.69% 46.45% 16.63% -0.53%
桃園市 33,782 16.31% 47.72% 1.56% 3.37%
新北市 32,508 15.70% 59.02% 0.82% 1.10%
臺中市 9,854 4.76% 29.49% 0.36% 3.29%
高雄市 9,386 4.53% 26.70% 0.38% 2.45%
臺北市 7,807 3.77% 47.96% 0.29% 1.20%
基隆市 7,448 3.60% 79.78% 2.00% 1.34%
其他縣市 16,810 8.12% 10.17% 0.20% 2.03%
全國總計 207,010 100.00% 37.27% 0.88% 1.25%
鄉鎮市區別阿美族人口前30名地區(2014年)
縣市 鄉鎮市區 阿美族人口 占原住民人口比例 地區總人口 占總人口比例
臺東縣 臺東市 11,579 54.63% 107,027 10.82%
花蓮縣 吉安鄉 11,245 76.15% 82,200 13.68%
花蓮縣 花蓮市 8,295 70.17% 106,796 7.77%
臺東縣 成功鎮 7,329 92.71% 15,048 48.70%
花蓮縣 玉里鎮 6,572 83.31% 25,620 25.65%
花蓮縣 光復鄉 6,466 92.86% 13,443 48.10%
花蓮縣 壽豐鄉 5,072 88.53% 18,175 27.91%
新北市 樹林區 4,553 72.29% 183,659 2.48%
臺東縣 東河鄉 4,513 95.47% 9,038 49.93%
桃園縣 龜山鄉 4,422 90.80% 140,665 3.14%
臺東縣 長濱鄉 4,339 91.56% 7,779 55.78%
花蓮縣 瑞穗鄉 4,058 84.95% 12,196 33.27%
花蓮縣 新城鄉 3,766 60.22% 20,185 18.66%
桃園縣 八德市 3,723 86.40% 180,091 2.07%
桃園縣 桃園市 3,721 84.41% 415,786 0.89%
桃園縣 中壢市 3,589 79.61% 379,885 0.94%
新北市 汐止區 3,362 76.92% 194,218 1.73%
基隆市 中正區 3,286 87.35% 53,323 6.16%
花蓮縣 豐濱鄉 3,165 84.09% 4,732 66.89%
桃園縣 大溪鎮 3,122 44.90% 91,857 3.40%
新北市 新莊區 2,979 58.02% 410,133 0.73%
新北市 土城區 2,953 69.81% 239,013 1.24%
桃園縣 平鎮市 2,782 83.54% 211,358 1.32%
桃園縣 蘆竹市 2,575 87.35% 150,189 1.71%
新北市 板橋區 2,282 56.39% 556,447 0.41%
桃園縣 大園鄉 2,273 91.47% 83,895 2.71%
高雄市 小港區 2,215 63.92% 155,953 1.42%
臺東縣 池上鄉 2,000 88.77% 8,660 23.09%
臺東縣 鹿野鄉 1,977 83.03% 8,232 24.02%
臺東縣 關山鎮 1,953 83.28% 9,198 21.23%

神話傳說

菸草起源

傳說從前有感情相當好的兄妹兩人,幾乎如夫婦般地生活著,父母得知這件事後非常憤怒而破口大罵。兩人不知該如何回應父母,幾天下來不吃不喝而逐漸消瘦,最後在家門前豎立兩枝利,再雙雙從屋頂跳下被箭刺死。後過了五、六個月,在兄死去之處長出帶葉筋的煙草;在妹死去之處長出沒帶葉筋的圓葉菸草。[10]:29

物質文化

配袋

阿美族的配袋('alofo)寬約6~7,長約1.4~1.5,質料多採用棉布,老年男子的配袋則使用深色麻布。袋子表面織有顏色鮮豔的條狀圖案,並施以十字繡花紋,繫上細繩後由肩膀斜背至腋下,一般背法是右肩往左下腰部斜背,反方向成參加喪儀服制,背錯方向不吉利。內裝可裝菸草菸斗檳榔打火石等物品。[10]:39

樹皮布

樹皮布文化是南島語族(Austronesian)相當重要的文化特質。

南島語族國家的樹皮布詞彙
臺灣 阿美族tapa、dokdok(馬太鞍部落)
印尼 巽他語tutu
印尼 爪哇語tutuq
菲律賓 霧宿語tuktuk
東加王國ngatu
薩摩亞siapo
美國 夏威夷kapa
紐埃hiapo
斐濟masi、'uha
英國海外領土 皮特肯群島ahu

日治時代的日本學者鹿野忠雄,是首位調查臺灣樹皮布文化的先鋒,他指出阿美族語彙中的tapas、tapal、tarip,皆與樹皮布文化密切相關。現今阿美語樹皮布也稱為tapa或tapal。 樹皮衣是阿美族相當重要的生活技藝,是舉行祈雨祭時祭師和獵人上山打獵時所穿著的服裝。傳統樹皮布以雀榕構樹皮為製作材料,敲打製作出的樹皮衣不僅耐洗、防水,而且十分涼爽,是早期阿美族人上山下海,從事捕獵活動時的最佳穿著,不過會這項技藝的人卻愈來愈少。台東縣東河鄉都蘭村部落耆老Panay(漢名:沈太木)投入尋回失落的樹皮衣傳統,逐一查訪部落有關樹皮衣的技藝,多年不斷地摸索,已成功地製作出樹皮衣,是當前此項傳統工藝的指導者。

相關民族

根據臺灣和紐西蘭兩國的民俗學家和人類學家的共同考證,一群阿美族祖先很可能在五千多年前離開臺灣,逐步移居南太平洋各島嶼,推斷紐西蘭毛利人和阿美族是親戚。

參見

參考文獻

  1. "阿美族"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中華民國原住民族委員會,2021年2月11日查閱.
  2. 李文成(阿美族),"對於阿美族名的商議",原教界-原住民族教育情報誌(Aboriginal Education World),第12期/2006年12月號,pp.91-93.GPN 2009402771
  3. Kolas-Foting(阿美族),"阿美族的niyaro'是什麼?",原教界-原住民族教育情報誌(Aboriginal Education World),第10期/2006年8月號,pp.54-55.GPN 2009402771
  4. 原民會主題網管理員. . www.sight-native.taipei.gov.tw. 2009-07-23 [2017-05-03] (中文(台灣)‎).
  5. . archive.is. 2017-05-03 [2017-05-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5-03).
  6. Tsung Wen Huang, , 2014-09-01 [2017-1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7-13)
  7. , 2002
  8. 吳雪月. . 臺北市: 天下遠見. 2006. ISBN 986417763X (中文(台灣)‎).
  9. 蔡政良. (PDF).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2004-12 [2018-08-27].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8-08-28).
  10. 洪馨蘭. . 遠足文化. 2004. ISBN 9867630270.

延伸閱讀

  • 黃雅鴻,2003,他者之鄉:從空間霸權論述談Karowa原住民的流離與主體性運動。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 賴秀智,1996,台北縣阿美族學童的族群態度、族群文化常識與自我概念之相關研究。台北市立師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 李景崇,1998,阿美族歷史。台北:師大書苑。
  • 李亦園,1962,馬太安阿美族的物質文化。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 臨時台灣舊慣調查會原著,2000,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第二卷:阿美族卑南族,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翻譯;黃智慧主編。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 明立國,2002,阿美族。台北縣永和市:稻田。
  • 阮昌銳,1969,大港口的阿美族。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 吳雪月計畫主持,1997,阿美族的生活智慧:南勢阿美七腳川社。台北: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
  • 周穎君,2002,阿美族傳統家屋之研究。東海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 孫大川總策劃,2016,台灣原住民的神話與傳說1阿美族:巨人阿里嗄該。台北:新自然主義。

外部連結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阿美族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