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硤尾大火

石硤尾大火是指於1953年12月25日聖誕節,在香港九龍石硤尾木屋區發生的火災,受災面積達45畝,有50,000多名災民無家可歸。這場大火最終導致了香港公共房屋的誕生。

石硤尾大火
日期1953年12月25日
时间21時25分(UTC+8
地点 英屬香港
起因燃點火水燈燒着棉被
影响石硤尾六村:白田上村、白田下村、石硤尾村、窩仔上村、窩仔下村及大埔村
死亡3
受伤51
财产损失約58,000人無家可歸
火災過後的情景

背景

國共內戰前後,大批中國大陸難民湧港,於九龍北部山邊多處搭建木屋區,一度有近25%人口居於寮屋。木屋區火警時有發生,例如1951年11月21日的九龍城東頭村大火,故居民對火警逃生多有準備。當時社會亦不多聖誕節活動。

事件經過

1953年12月25日晚上9時25分,白田村眾安道124號一間木屋的2樓一單位,有一名製鞋住戶在燃點火水燈時,火種不慎燒著棉胎及製鞋膠水,引起火警。火警發生後最初時火勢並不猛烈,僅波及旁邊30多間房屋。過了很久,一陣強烈的北風令火勢迅速四處蔓延,不足10分鐘,大火已波及數百戶。晚上10時,火頭由白田村向東灣及正街蔓延,火勢一發不可收拾。

火警發生時,當時的消防局長哥民以災情嚴重為理由,立刻下令香港區兩架滅火車渡海,並召集所有後備消防人員前往災場協助灌救。雖然當時有很多消防員到場救火,但是到了晚上11時10分,整個白田村已被焚毀,不論是木造或石造的房屋,都一律化為灰燼。火場四周一片頹垣敗瓦,但大火餘勢未了,直至12月26日凌晨2時30分火勢才受到控制。

當時的香港總督葛量洪英國政府報告,指這場石硤尾大火,涉及多個木屋區,包括白田上村、白田下村、石硤尾村、窩仔上村、窩仔下村及大埔村,災場廣及41英畝,即相當於164,000平方公尺。大火歷時6個小時才受控,造成3死51傷,燒毀木屋2,580房,約12,000多個家庭合共58,203人頓成災民[1],無家可歸。

籌款賑災

1月17日,太極拳吳公儀白鶴拳陳克夫在澳門新花園泳池比武[2],兩回合後裁判何賢宣判「不勝、不和、不負」,籌得27萬港元善款[3][4]

影響

大火之後,廣大的木屋區變為廢墟,災民流離失所,香港政府為安置災民,於災場附近興建兩層高的平房。平房以當時的工務局局長包寧命名,稱為「包寧平房」[5]。之後在火災原址再興建29棟六至七層高H型的徙置大廈,供災民入住,就是石硤尾徙置區(今石硤尾邨),其中第9-12座是由聯合國捐款建成。自此之後,政府開始興建公共房屋,為低下層市民提供住屋福利,而現時負責興建公共房屋的香港房屋委員會前身屋宇建設委員會亦在這個背景下成立。

相關條目

  • 美荷樓
  • 河水山大火 - 1961年發生於新加坡河水山寮屋區的火災,同樣催生了當地公共房屋的發展

參見

  • 《從深水步到深水埗》,深水埗區公民教育委員會,1998年

參考文獻

  1. (繁體中文). 工商日報第五頁. 1953年12月31日.
  2. . YouTube. [2017-01-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2-04).
  3. . 香港公共圖書館. [2017-01-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2-02).
  4. . 長青網. 2014年11月7日 [2017-01-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2-02).
  5. 文化博物館展覽細訴香港公共房屋的故事 存檔,存档日期2004-12-09.

外部連結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