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州
沿革
唐宋
唐朝景福二年(893年),分定州無極、深澤二縣置祁州,治無極(今河北省無極縣),隸義武軍節度使。[1]
北宋時,祁州為團練州,屬河北西路。端拱元年(988年),鎮州鼓城縣改屬祁州。景德元年(1004年),無極縣改屬定州,定州蒲陰縣改屬祁州,祁州移治蒲陰(今河北省安國市)。後賜祁州郡名為蒲陰郡。熙寧六年(1073年),深澤縣併入鼓城縣。元祐元年(1086年),復置深澤縣。至此,祁州領三縣:蒲陰、鼓城、深澤。[2]
金元
金朝天會五年(1127年),佔領祁州。天會七年(1129年),降祁州為刺史州,隸河北西路定武軍節度使(駐定州)。興定四年(1220年),祁州降於大蒙古國。[3]
大蒙古國太祖十年(1215年),佔領鼓城縣,置晉州。十五年(1220年),佔領祁州。太宗元年(1229年),升真定府為真定路,祁州改屬真定路。十一年(1239年),深州武彊縣改屬祁州,後又改屬鼓城等處軍民萬戶府。至元二年(1265年),深澤縣併入深州束鹿縣,祁州已無領縣。至元三年(1266年),祁州改屬順天路,復置附郭蒲陰縣,束鹿縣改屬祁州,分束鹿縣復置深澤縣。至此,祁州領三縣:蒲陰、深澤、束鹿。至元十二年(1275年),改順天路為保定路,祁州仍屬之。[4]
長官
- 唐朝-宋初祁州刺史(893年-10世紀)
- 北宋知祁州軍州事(10世紀-1127年)
- 徐興(990年代)[17]
- 金朝知祁州軍州事(1127年-1129年)
- 左泌(1127年-?)[18]
- 金朝祁州刺史(1129年-1220年)
- 完顏守道[19]
- 完顏宗寧(?-1162年)[20]
- 完顏斜哥(1162年-?)[21]
- 孟浩[22]
- 丁暐仁[23]
- 完顏大磐(?-1183年)[24]
- 劉仲洙(1189年-?)[25]
- 頓長壽(1192年見任)[26]
- 賈輔(?-1220年)[27]
- 明朝祁州知州(1368年-1644年)
- 田崇(洪武時)
- 王著(永樂時)
- 林和(永樂時)
- 余徽(正統時)
- 鄭思賢(正統時)
- 王壬(正統時)
- 李玉(正統時)
- 范暉(景泰時)
- 楊禧(天順時)
- 駱驥(天順時)
- 賈貞(成化時)
- 武尚文(成化時)
- 張幹(成化時)
- 童潮(成化時)
- 邢幹(成化時)
- 張義(弘治時)
- 張安甫(弘治時)
- 魏廷相(弘治時)
- 王良(弘治時)
- 郭綬(弘治時)
- 李盛(正德時)
- 徐愛(正德時)
- 李貫(正德時)
- 韓士奇(正德時)
- 嚴謹(正德時)
- 龍大有(正德時)
- 趙宗(正德時)
- 陳則清(嘉靖時)
- 潘恩(嘉靖時)
- 伊伯熊(嘉靖時)
- 趙善鳴(嘉靖時)
- 黃敖(嘉靖時)
- 孔天胤(嘉靖時)
- 戴時弁(嘉靖時)
- 宋繼先(嘉靖時)
- 吳孟棋(嘉靖時)
- 呂仲昶(嘉靖時)
- 王儒(嘉靖時)
- 趙勅(嘉靖時)
- 劉賢(嘉靖時)
- 陳叔美(嘉靖時)
- 任淮(嘉靖時)
- 賈希周(嘉靖時)
- 蕭文清(嘉靖時)
- 雷凌霄(嘉靖時)
- 劉自修(嘉靖時)
- 張星(嘉靖時)
- 孔承祀(嘉靖時)
- 周濟用(隆慶時)
- 趙可化(萬曆時)
- 李際觀(萬曆時)
- 王同讚(萬曆時)
- 盧文勳(萬曆時)
- 劉應科(萬曆時)
- 胡子田(萬曆時)
- 顧應龍(萬曆時)
- 王昌期(萬曆時)
- 張應徵(萬曆時)
- 黃道亨(萬曆時)
- 馮曜(萬曆時)
- 張光祚(萬曆時)
- 趙會楨(萬曆時)
- 宋應蛟(萬曆時)
- 崔廷言(萬曆時)
- 張邃養(天啟時)
- 陽起震(天啟時)
- 沈華𤒤(天啟時)
- 郭應嚮(天啟時)
- 馬炯(崇禎時)
- 袁國綬(崇禎時)
- 韓芳(崇禎時)
- 塗應召(崇禎時)
- 危思謙(崇禎時)
- 清朝祁州知州(1644年-1913年)
- 張宏發(順治時)
- 孫率禮(順治時)
- 徐永禎(順治時)
- 田時茂(順治時)
- 丁成名(順治時)
- 李興元(順治時)
- 高向極(順治時)
- 殷鉉(順治時)
- 郭堯京(順治時)
- 徐萬全(康熙時)
- 熊仲龍(康熙時)
- 蘇昌臣(康熙時)
- 劉芳標(康熙時)
- 梅朗中(康熙時)
- 張祖訓(康熙時)
- 趙世德(康熙時)
- 李肇宗(康熙時)
- 鮑錞(康熙時)
- 李士楷(雍正時)
- 李敏德(雍正時)
- 岳冠華(雍正時)
- 吳寶芝(雍正時)
- 王德堦(雍正時)
- 嚴宗嘉(雍正時)
- 李五惇(乾隆時)
- 徐石麟(乾隆時)
- 范清曠(乾隆時)
- 汪文昂(乾隆時)
- 楊永吉(乾隆時)
- 熊繹祖(乾隆時)
- 李鍾俾(乾隆時)
- 李竦(乾隆時)
- 黃正緣(乾隆時)
- 羅□桂(乾隆時)
- 王述獻(乾隆時)[28]
- 魯式如(嘉慶時)
- 林安祖(道光時)
- 常榮錦(道光時)
- 沈旺生(道光時)
- 倪承弼(道光時)
- 凌志召(道光時)
- 黎極新(道光時)
- 蔚音方(道光時)
- 熊光禧(道光時)
- 陳毓棠(道光時)
- 吳增嘉(道光時)
- 陶源昭(道光時)
- 沈第(道光時)
- 湯振畿(道光時)
- 馮德峋(道光時)
- 沈如潮(道光時)
- 宋復新(道光時)
- 河沛(道光時)
- 瑞清(咸豐時)
- 王榮紱(咸豐時)
- 郭寶勳(咸豐時)
- 劉錫穀(咸豐時)
- 丁承衍(咸豐時)
- 姜瀚文(同治時)
- 胡源(同治時)
- 錫桂(同治時)
- 丁崇雅(同治時)
- 劉尹卿(同治時)
- 沈枚(同治時)
- 趙秉恆(同治時)
- 陸時言(同治時)
- 昆嘉(同治時)
- 朱閏保(同治時)[29]
註釋及徵引文獻
- 《中國行政區劃通史·唐代卷》
- 《宋史·卷八十六·志第三十九·地理二》
- 《中國行政區劃通史·遼金卷》
- 《元史·卷五十八·志第十》
- 《中國行政區劃通史·明代卷》
- 《中國行政區劃通史·清代卷》
- 《中國行政區劃通史·中華民國卷》
- . 方志安国. 2018-08-22 [2020-04-27] –澎湃新闻.
- 《新唐書·卷十·本紀第十》
- 《唐代墓志汇编·楊楚墓志》
- 《宋史·卷二百六十·列傳第十九》
- 《新五代史·卷五十·雜傳第三十八》
- 《宋史·卷二百六十一·列傳第二十》
- 《新五代史·卷九·晉本紀第九》
- 《新五代史·卷三十三·死事傳第二十一》
- 《宋史·卷二百五十四·列傳第十三》
- 《宋史·卷二百八十·列傳第三十九》
- 《金史·卷七十五·列傳第十三》
- 《金史·卷八十八·列傳第二十六》
- 《金史·卷七十三·列傳第十一》
- 《金史·卷七十四·列傳第十二》
- 《金史·卷八十九·列傳第二十七》
- 《金史·卷九十·列傳第二十八》
- 《金史·卷八·本紀第八·世宗下》
- 《金史·卷九十七·列傳第三十五》
- 《金史·卷九·本紀第九·章宗一》
- 《元史·卷一百六十五·列傳第五十二》
- 《祁州志》1756年刊本
- 《祁州續志》1875年刊本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