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滴血

第一滴血》(英語:)是一部1982年美國心理驚悚動作片,為泰德·柯契夫執導。改編自大衛·莫瑞爾在1972年出版的同名小說。為「第一滴血系列電影」的第一部。由席維斯·史特龍擔任共同編劇和主演,而李察·克雷納布萊恩·丹內利則擔任片中的配角。故事敘述一名士兵從越戰退伍後回歸平民,因無法適應生活且對戰爭的恐懼尚存而造成城鎮大亂。本片於1982年10月22日上映。

第一滴血
電影海報
基本资料
导演泰德·柯契夫
监制巴茲·費桑斯
馬利歐·卡薩爾
安德魯·瓦蒂
编剧麥可·科佐爾
威廉·沙克漢
席維斯·史特龍
原著第一滴血
大衛·莫瑞爾作品
主演席維斯·史特龍
李察·克雷納
布萊恩·丹內利
配乐傑瑞·高史密斯
摄影安德魯·拉茲洛
瓊·E·查普曼
制片商Anabasis Investments N.V.
Elcajo Productions
片长93分鐘
产地 美國
语言英語
上映及发行
上映日期
  • 1982年10月22日 (1982-10-22)(美國)
发行商獵戶座製片公司
预算1500萬美元[1]
票房1.25億美元[1]
前作与续作
续作第一滴血續集

儘管早期的評價褒貶不一,但電影的票房則相當成功。自上映後,《第一滴血》被認為是一部遭低估的電影,對後世的邪典動作片有著很深的影響力。之後電影又拍了四部續集,擔任共同編劇和主演皆為席維斯·史特龍,其中他也執導了第四部電影。

2008年,《第一滴血》被《帝國雜誌》的「史上最偉大的500部電影」名單中排名253位[2]

劇情

約翰·藍波是一名从越南戰場归来的美國陸軍綠扁帽退役隊員。回国七年後的某日,他前往寻找昔日同袍,却得知對方因为接触美軍噴灑的落葉劑致癌而早已去世。对孑然一身的蘭保来说,战友的去世让他十分寂寞和消沉。当他漫无目的地在公路上徘徊时,鎮警長威爾前来盘问。藍波回答说自己正打算去市区找一家餐馆,但將藍波視為潛在麻煩的警長卻開車把他載到城外;當藍波反抗性的再次走向城内,威爾便拘捕了他並將之带回警局[註 1]

儘管威爾並未授意,但藍波遭到了小鎮員警侮辱式的查问。蘭保所受到的屈辱让他回忆起在越南战场被北越軍俘虜拷打的场面,他因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發作而失控,打倒数名警察後抢走摩托车逃入了市郊的树林中。小鎮警察展開追捕,卻慘遭痛擊─先是一名欲射殺他的警員自直升機上失足摔死,威爾等人也被藍波利用叢林之地形地物弄傷,直到此時,他们才知道这个“逃犯”的特種部隊身分,還曾因越戰中的表現優秀而得過荣誉勳章

藍波的襲警成為了新聞事件,他在越南的前上司崔普曼上校也前來勸說警方罷手並嘗試勸降藍波。然而意欲報仇的威爾警長已將此事視為私人恩怨並召集國民兵支援,並在一陣追逐後將藍波趕入一處礦坑。但就在大家以為藍波已被炸死在礦坑內時,早已逃脫的他手持M60通用機槍单枪匹马回到小镇,接連炸毀了加油站與野外用品店,並把威爾打成重傷。然而,當崔普曼上校現身劝他投降的时候,一直默然而无语的蘭保終於暴發地吼出了他的控訴─政府讓軍人打一場漫無目的的戰爭,任之承受反戰者的詆毀和缺乏社會安全網的無助,卻又希望他們能像開關電器般輕易的回歸正常生活;藍波談論親暱戰友因城市游擊戰慘死的模樣,最後泣不成聲地訴說戰爭的夢饜仍然糾纏著他:

『我有時醒來,不知身在何處;我不跟任何人說話...有時一天,有時一星期...我忘不了...』

最终,蓝波被捕,電影在他回頭望向围观人群的定格中結束。

演員

影響

蘭保在作品中,对于愛國從軍的同胞发出了世态炎凉的感慨。“打仗的时候,我可以開攻擊直升機,我可以開坦克車,要價幾百万美元武器我都用过,回鄉的我,居然连一個代客泊車的工作都找不到。”(Back there I could fly a gunship, I could drive a tank, I was in charge of million dollar equipment, back here I can't even hold a job parking cars.) 蘭保的控诉使这部影片脱离了单纯的动作片模式,以独特的视角揭示了越战造成的创伤,发人深省。

發行

評價

《第一滴血》的評價好評如潮,被許多人認為是1982年的最佳電影之一[3][4][5][6]。在爛番茄根據43位影評人持有86%的新鮮度,平均得分7.16/10[7]Metacritic得分61(滿分100),象徵「整體良好」[8]

電影早期的評價褒貶不一,有一些批評者指出,該內容缺乏共鳴[8]。直到後來才讓電影得到該有的好評。

票房

《第一滴血》的票房在北美連續三週榮登第一名寶座[9],首映周末664萬2005美元。為1982年最賣座的電影第十三名[10]。最終全球票房總計1.25億美元,相對於只有1500萬美元的預算可謂相當成功[11]

備註

  1. 当时美国社会上歧視越战老兵的情況非常嚴重,片中警察的行为也正是这种社会风气的写照;同時在電影背景的7,80年代之交,美國某些地區仍訂有視遊民為非法的流浪罪

參考資料

  1. . [2015-03-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1-28).
  2. . Empire Magazine. [2010-05-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9-08).
  3. . AMC Filmsite.org. [2010-05-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7-24).
  4. . Film.com. [2010-05-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年6月18日).
  5. . listal.com. [2010-07-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11-19).
  6. . IMDb.com. [2010-05-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5-01).
  7. . Rotten Tomatoes. [2010-05-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5-07).
  8. . Metacritic. [2010-05-21].
  9. . Box Office Mojo. [2010-05-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8-29).
  10. . Box Office Mojo. [2010-05-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4-22).
  11. . The Numbers. [2012-01-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2-23).

外部链接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