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贡比涅停战协定
第二次贡比涅停战协定(法語:;德語:),又譯第二次康白尼停戰協定、第二次康边停战协定,由法国与纳粹德国在1940年6月22日18点50分签订,签订的地点是法国贡比涅附近的一节火车车厢。德国在1940年5月10日至6月21日的法国战役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后,占领了法国北部大片领土,包围了全部英吉利海峡和大西洋的港口,仅给法国政府留下南部领土。希特勒故意选择在贡比涅森林附近的火车车厢里签订停战协定,是因为在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战末时,德国就在此地此车厢向法国投降并签署康边停战协定。
法国战役
法国武装力量中最精锐的部分已经在法国北部被围歼,法军也损失了他们最先进的重型武器和装甲部队。从1940年5月到6月大体上看,法军一直在撤退,德军即将占领巴黎。法国政府被迫在6月10日迁往波尔多,并宣布巴黎为不設防之城市。6月22日德国国防军阵亡27,000人,超过111,000人负伤,18,000人失踪;法军阵亡92,000人,超过200,000人负伤。英国远征军也有超过68,000人伤亡。
选择贡比涅
当希特勒得知法国政府想与德国談和时,他就选定了贡比涅附近的一片森林作为谈判地点,而贡比涅正是结束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康边停战协定(又译“贡比涅停战协定”)的签字地点,希特勒选择此地是为了向法国复仇。希特勒决定就在当年的那节火车车厢签署停战协议。然而在协定前言中,起草者加入了一句话,“但是,德国并无意以此媾和条件和谈判地点羞辱一位如此英勇顽强的对手(指法军)”。此外在协定的第3条第2款中,起草者声明:德国并无意在结束与英国的战争后继续占领法国北部领土。 1918年签署康边停战协定的那节车厢被特意从博物馆中拉出来,并精确地停在1918年所在的位置。希特勒坐在福煦元帅当年坐过椅子上,福煦元帅就是坐在这把椅子上接见战败国:德意志帝国的代表。在听完宣读协议的序言后,希特勒故意对法国代表做出了一个羞辱的手势,然后离开了车厢,而这正是福煦元帅在1918年所做的。接下来的谈判由最高统帅部总参谋长威廉·凯特尔将军主持。
协定条款
威廉·夏伊勒在他所著的《第三帝国的兴亡》中提到,代表法国的夏尔·安齐热将军抱怨这个停战协定强加给法国条款远比1918的那个停战协定强加给德国的条款苛刻。法国本土被该协定一分为二,停战分界线从日内瓦穿过图尔到达法国与西班牙的边境,分界线以北的部分(占法國本土领土面积的60%)由德国占领,以使德国海军能得到法国在英吉利海峡和大西洋的所有港口,所有在法国接受政治庇护的人都要交给德国,法国承担德军高达1天為4亿法郎的占领费用,法国只被允许保留一支极小的军队。希特勒意识到如果过于苛刻地对待法国,可能会导致法国据守法属北非继续战斗,因此他也做出了一些让步,比如法國海軍只需缴械而无需投降。位于停战分界线以南的自由区则由法国政府继续统治,值得一提的是,法国政府在占领区也有一定的权力,但是要受德国占领当局的严格约束。按计划,这个停战协定将最终由一个真正的和约取代,然而这个“和约”从来没有被提上谈判议程,而且当盟军在法属北非登陆后(参见火炬行動)连自由区也被德国和意大利占领了(参见安东行动)。
由夏尔·安齐热将军率领的法国代表团试图为法国争取更宽松一些的条款,但是凯特尔告诉他们,法国只有接受与不接受的权力。迫于法国面临的极其不利的形势,安齐热将军只得接受了所有条款。法国代表团中没有人对“法国所有的战俘必须到德国与英国的战争结束后才能被释放”这个条款提出异议,因为他们相信英国在德国强大的攻势前,最多只能再撑几周。因此将近100万法军战俘被迫在战俘营里渡过了5年(在战争结束前,最初被俘虏的150万人中,有33%被释放或假释)[1]。1940年6月25日0時35分德国与法国正式停战,另外协定的第19条要求法国政府必须将任何逃到法国领土的德国公民遣返回国(他们将被送进集中营)。
签字地的破坏
签字地在3日后被希特勒下令摧毁[2]。签字车厢连同一块石碑被作为战利品运到柏林,石碑上刻着(法文):公元1918年11月11日自由的人民在此地击败了妄图奴役他们的德意志帝国。阿尔萨斯-洛林纪念碑(上面有一只被剑刺穿的德国鹰)连同附近的遗迹都被摧毁,只有福煦元帅的塑像被保留下来,希特勒故意让这片焦土陪着他。在1945年火车车厢被运往图林根的克拉温克尔,在那里被党卫军摧毁、掩埋。
签字地的重建
战后德国战俘被用来重建签字地,被砸毁的石碑碎片被挖掘出来,并重新拼接。铁轨和车厢的复制品也被安放在了原来的位置。阿尔萨斯-洛林纪念碑按照图纸重新建造。在1990年两德统一后,亲眼目睹了党卫军销毁火车车厢的人把残骸挖了出来,并在1992年于贡比涅归还给了法国的伽马彻将军。1994年5月5日一株小橡树被德国从克拉溫克爾移栽到法国贡比涅,象征着“对和平的渴望”。2005年5月7日,位於克拉溫克爾的火车残骸发现地被作为古迹保护。
另见
- 意法停战协定
- 意大利停战委员会
- 巴黎和约
注释
- Durand, La Captivité, p. 21
- . [2012-06-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2-21).
参考文献
- 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State, Publication No. 6312, Documents on German Foreign Policy 1918–1945, Series D, IX, 671–676. Washington, DC :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1956.
进一步阅读
- William Shirer,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Third Reich, Simon & Schuster, Inc., New York, 1960, 1990, 2004.
- William Shirer, The Collapse of the Third Republic (19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