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尔德里德·德雷斯尔豪斯

米尔德里德·德雷斯尔豪斯英語:[1]1930年11月1日-2017年2月20日[2],美国纳米科学家、麻省理工学院物理及电气工程学教授與榮譽退休教授[3],綽號「碳科學的女王」(queen of carbon science)[4]。德雷斯尔豪斯曾獲得眾多獎項,包括總統自由獎章國家科學獎章恩里科·費米獎萬尼瓦爾·布希獎等。

米尔德里德·德雷斯尔豪斯
Mildred Dresselhaus
出生(1930-11-11)1930年11月11日
美國紐約布魯克林區
逝世2017年2月20日(2017歲-02歲-20)(86歲)
美國麻薩諸塞州劍橋
国籍 美國
母校亨特學院
劍橋大學
哈佛大學
芝加哥大學
知名于奈米碳管
奖项美國國家科學獎章(1990年)
IEEE創始人獎章(2004年)
亨氏科技、經濟、就業獎(2005年)
哈羅德·彭德獎(2006年)
奧利弗·巴克利凝聚體獎(2008年)
奧斯特獎章(2008年)
萬尼瓦爾·布希獎(2009年)
恩里科·費米獎-奈米科學(2012年)
科维理奖(2012年)
總統自由勳章(2014年)
IEEE榮譽獎章(2015年)
科学生涯
研究领域應用物理學
机构康乃爾大學
麻省理工學院
博士生格雷格·提姆普
鍾端玲

早期生活

米爾德里德·德雷斯爾豪斯於1930年11月11日出生於美國紐約布魯克林,她的父母艾索尔(Ethel Teichtheil)和梅亞·斯派沃克(Meyer Spiewak)是波蘭裔猶太移民。[5][6]德雷斯爾豪斯後來在布朗克斯長大,並在亨特學院高中部獲得高中學位。她於1951年於紐約亨特學院獲得本科學位,並獲得未來諾貝爾獎得獎者羅莎琳·薩斯曼·雅洛的建議,繼續接受物理學進階教育。[2]德雷斯爾豪斯在哈佛大學,並依靠傅爾布萊特獎學金劍橋大學進行學士後教育,之後在拉德克利夫學院獲得碩士學位。1958年,德雷斯爾豪斯於芝加哥大學獲得博士學位,並接受諾貝爾獎獲獎者恩里科·費米的指導學習。[7]之後,德雷斯爾豪斯以博士後研究者的身份在康乃爾大學工作2年,之後轉到林肯實驗室擔任工作人員。[8]

事業

美國總統巴拉克·歐巴馬接見米爾德里德·德雷斯爾豪斯博士(圖右第三位)以及伯頓·里克特博士(圖右第一位),攝於2012年5月7日。

米爾德里德·德雷斯爾豪斯在麻省理工學院工作57年。[9]1967年,德雷斯爾豪斯成為麻省理工學院電子工程系艾比·洛克斐勒·默思客座教授,並在1968年成為終身教職員,1983年時成為物理學教授。1985年,德雷斯爾豪斯成為麻省理工學院第一位研究所女教授。[10][11][12]

德雷斯爾豪斯於1990年獲得國家科學獎章,以表彰她在材料電子特性方面的研究貢獻,以及擴大婦女在科學及工程領域的研究機會。[13][14]2005年,德雷斯爾豪斯獲得第11屆亨氏科技、經濟、就業獎。[15]2008年,德雷斯爾豪斯獲得奧斯特獎章,並於2015年獲得IEEE榮譽獎章[16]

2000年至2001年間,德雷斯爾豪斯擔任美國能源部科學辦公室主任。 從2003年到2008年間,德雷斯爾豪斯擔任美國物理聯合會理事會主席。她還曾擔任美國物理學會會長,美國科學促進會第一位女主席,以及美國國家科學院財務主管。[10]德雷斯爾豪斯後來還投入大量時間支持更多婦女參與物理學研究工作。[17]1971年,德雷斯爾豪斯和一位同事在麻省理工學院舉辦第一屆婦女論壇,探討婦女在科學研究及工程中所扮演的腳色。[18]

2012年,米爾德里德·德雷斯爾豪斯與伯頓·里克特共同獲得恩里科·費米獎[19]2012年5月31日,德雷斯爾豪斯因其對奈米結構中的聲子,以及電子-聲子相互作用、熱傳輸研究的開創性貢獻而獲得科維理奈米科學獎[4][20]2014年,德雷斯爾豪斯獲得總統自由勳章[21],並在同年因作為擁有多項專利的重要創發者,德雷斯爾豪斯入選為美國發明家名人堂會員。[22]米爾德里德·德雷斯爾豪斯曾教導過不少著名科學家,她的前學生包括著名的材料科學家鍾端玲[23],以及著名的物理學家葉乃裳格雷格·提姆普[24]

鑒於米爾德里德·德雷斯爾豪斯的貢獻,有幾種物理理論以她命名;例如希克斯-德雷斯爾豪斯模型(Hicks-Dresselhaus Model),此理論由林登·希克斯(Lyndon D. Hicks)與米爾德里德·德雷斯爾豪斯共同提出[25],該理論是第一個低維熱電效應基本模型,它開啟整個波段研究。德雷斯爾豪斯另外與齐藤理一郎(Riichiro Saito)、藤田光孝、金·德雷斯爾豪斯(Gene Dresselhaus)共同提出SFDD模型,該模型首先預測碳奈米管能帶結構。[26]不過另一個拉什巴德雷斯爾豪斯效應(Rashba-Dresselhaus Effect)是由米爾德里德·德雷斯爾豪斯的丈夫金·德雷斯爾豪斯所提出的模型,該模型敘述自旋-軌道相互作用效應。[27]

2017年,米爾德里德·德雷斯爾豪斯與通用電氣合作出一部電視廣告,該廣告以「如果女科學家是名人怎麼辦?」為題,試圖吸引增加女性STEM人數。[28]

科學知識貢獻

米爾德里德·德雷斯爾豪斯在石墨、石墨嵌入化合物、富勒烯奈米碳管,半導體自旋軌道耦合、低維熱電效應方面研究而聞名。德雷斯爾豪斯的小組專精於電子能帶結構、拉曼散射碳納米結構光物理學。她的研究有助於開發石墨薄膜基礎技術,使電子產品普及化,包括服裝及智慧型手機[9]

個人生活

米爾德里德·德雷斯爾豪斯與金·德雷斯爾豪斯(Gene Dresselhaus)結婚,金·德雷斯爾豪斯是著名的理論家,也是德雷斯尔豪斯效应的發現者。他們婚後共有4個孩子:瑪麗安、卡爾、保羅、伊里亞德,另有5個孫子。[9]

奖项和荣誉

著作

參考資料

  1. . National Academy of Engineering. [2012-07-02] (英语).
  2. MIT News Office. . MIT News. 2017-02-21 [2017-02-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2-22) (英语).
  3. Natalie Angier. . New York Times. 2012-07-02 [2012-07-03] (英语).
  4. Marlene Cimons. . U.S. News & World Report. 2012-07-27 [2012-08-14] (英语).
  5. . Marquis Who's Who. 1984 (英语).
  6. Madsen, Lynnette. . John Wiley & Sons. 2016-01-15. ISBN 9781118733714 (英语).
  7. Hagerty, James R. . Wall Street Journal. 2017-03-04 [2019-05-03]. ISSN 0099-9660 (美国英语).
  8. (PDF). Kavli Prize official site. [2019-07-24].
  9. . Wall Street Journal. 2017-03-04: A9 [2017-03-05] (英语).
  10. . web.mit.edu. [2015-04-18] (英语).
  11. . U.S. Senate Committee on Energy and Natural Resources. [2015-04-18] (英语).
  12. . US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NSF). [2015-04-18] (英语).
  13. .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1990-11-14 [2007-05-30] (英语).
  14. .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2014-11-24] (英语).
  15. . HeinzAwards.net. [2018-11-24] (英语).
  16. . APS Physics. [2018-11-24] (英语).
  17. . PhysicsCentral. [2018-11-24] (英语).
  18. . MIT. [2018-11-24] (英语).
  19. . U.S. Department of Energy. 2012-01-11 [2012-08-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7-23) (英语).
  20. . Kavli Foundation. [2012-08-14] (英语).
  21. . American Institute of Physics. 2014-11-25 [2014-11-25] (英语).
  22. . Nation Inventors Hall of Fame. [2018-11-25] (英语).
  23. Chung, D. D. L. . Nature. 2017-03-15, 543 (7645): 316. Bibcode:2017Natur.543..316C. PMID 28300109. doi:10.1038/543316a (英语).
  24. . JewAge. [2018-11-25] (英语).
  25. Hicks, L. D.; Dresselhaus, M. S. . Physical Review B. 1993, 47 (19): 12727–12731. doi:10.1103/PhysRevB.47.12727 (英语).
  26. . APS Physics. 1991-12-02 [2017-03-04]. doi:10.1103/PhysRevB.46.18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2-23) (英语).
  27. . Department of Metallurgy, Materials Science and Materials Processing, Graduate School of Engineering, Tohoku University. [2017-03-04] (英语).
  28. Weil, Martin. . Washington Post. 2017-02-22 [2017-03-04] (英语).
  29. . ETH Zurich. 2015-11-21 [2015-11-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3-27) (英语).
  30. . The White House. 2014-11-10 [2014-11-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1-11) (英语).
  31. . The Hong Kong Polytechnic University. 2013-09-23 [2015-03-24] (英语).
  32. . RLE at MITRLE at MIT. 2009-03-09 [2019-07-24] (英语).
  33. .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2019-07-24] (英语).
  34. . EurekAlert. 2013-12-12 [2019-07-24] (英语).
  35. . APS Physics. [2019-07-24] (英语).
  36. . MIT news. 2007-02-22 [2019-07-24] (英语).
  37. . MIT news. 2003-11-26 [2019-07-24] (英语).
  38. . ETH Zurich. 2015-11-21 [2015-11-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3-27) (英语).
  39. (PDF). The American Ceramic Society. [2019-07-23] (英语).
  40. . MIT Department of Physics. [2019-07-24] (英语).
  41. . EurekAlert. 2000-05-10 [2019-07-24] (英语).
  42. . Norwegian Academy of Science and Letters. [2017-12-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2-22) (英语).

延伸閱讀

  • Schatz, George C.; Scholes, Greg D.; Stang, Peter J.; Burrows, Cindy J.; Winnick, Francoise M.; Alivisatos, A. Paul; Lieber, Charles M.; Weiss, Paul S.; Buriak, Jillian M. . Chemistry of Materials. 2017-06-27, 29 (12): 5017–5018. ISSN 0897-4756. doi:10.1021/acs.chemmater.7b02398.

外部連結

Template:Winners of the National Medal of Science

Template:欧莱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女科学家奖获得者 Template:富兰克林研究所本杰明·富兰克林奖章获得者

Template:Authority control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