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丝

粉絲,又稱冬粉細粉湯粉粉條子,日治時期日人稱為春雨豆素麵,朝鮮半島稱唐麵,是中國的傳統特產之一,也是早期人們保存雜糧的加工主食。

冬粉

冬粉由各种澱粉做成,常見的製作原料有綠豆、蠶豆、豌豆、馬鈴薯、樹薯、玉米等雜糧,其中又以綠豆製作最佳。綠豆中的直鏈澱粉最多,口感好,長時間烹飪易碎;地瓜澱粉製成的粉絲更適合進行燉菜烹飪。粉絲的口感滑膩,類似細麵條狀,乾燥後販賣,食用前最好先泡水讓它柔軟。除了以綠豆為原料的粉絲外,地瓜、玉米、高粱、豌豆、蠶豆、馬鈴薯等雜糧粉絲亦有生產,尤以地瓜粉絲為多。絲條細勻,光潔度高,透明度強,質地韌柔,潔白,在水中浸泡48小時不變色,不發脹,食用爽口,能做多種中西菜餚,是家庭及飲食業界的熱煮涼拌之佳品。

來源

據史料記載,其生產歷史悠久,一般粉絲的直徑在0.5毫米左右,這也是它有「絲」之名的由來。在明代以前,直徑大於0.7毫米的統稱為粉條,小於0.7毫米的稱為粉絲。在形狀上,除了圓條之外,尚有粗、細、扁及片狀等多種。

除了中國的粉絲外,其它亞洲地方亦有生產,像是日本,最有名的產地是奈良縣櫻井市及御所市,其產量就占全日本的六成。不過,製造這些粉絲的原材料綠豆依然是從中國進口的。

粉絲最早的盛產產地是招遠,後續逐漸發展到龍口、蓬萊、萊州、棲霞、萊陽及海陽等地。直到1916年龍口港開埠後,這些粉絲經由此運送至各地,且絕大多數賣給當地的粉絲莊,因此龍口港就成為粉絲的集散地,龍口粉絲也較廣為人知。其它還有遼寧的龍潭綠豆粉絲、安徽的臨泉紅薯粉絲、陝北的清澗馬鈴薯粉絲等。

1927年日治時代,台灣大部分的粉絲,都是由中國華北進口,一年的需求量約八十萬斤,但銷入台灣經轉數手後,價格較昂貴。有鑑於此,當時關東州粉干(粉絲)同業組合,委託台北市永樂町二丁目(現為台北市永樂市場)的金鐘公司,為台灣總代理,台南啟運商店、台北乾記商店為代理處,皆由出產地直接進口,從廉發售。除了上述兩地外,在宜蘭及基隆亦有代理處,銷路甚廣。

粉絲初期由大越丸、福建丸、盛京丸進口341件,但夏季需求多,銷售極佳,售完後改由大連直航船直接進口至台灣,每趟船班都承載一百多件粉絲,接續運送進來。

1949年,王書麟先生和跟隨他的粉絲製作師傅,從山東來台,以其製粉祕方與經驗設廠,這時台灣才有第一家本土製造粉絲的工廠─「中農粉絲」出現,直到現在,其它著名的粉絲,還有「龍口食品」出品的龍口粉絲。「龍口食品」主攻消費零售通路,常見於各大量販店、超市與超商;「中農粉絲」則囊括各大傳統市場及餐飲通路。

食品安全的顾虑

粉絲為消費者經常食用的食品,經常出現在火鍋或夏日的涼拌料理中,但製作的過程若添加含明礬膨松剂,若經常食用,長久下來則有攝入多量的風險[1]。但由于食品工艺的改进,现今来源合格的粉丝大概率并无此风险,然消费者仍需谨慎选购。

烹饪

參看

参考文献

  1. 曾美惠. . 新聞引據:中國時報聯合報 (中央廣播電台). 2012-04-07. 消基會抽檢市售甜甜圈、油條、饅頭、海帶及粉絲計24件產品,多達16件含鋁……聯合國糧農組織世界衛生組織所成立的食品添加物委員會,已將鋁每周可容許攝取量,暫定每人每公斤為2毫克;大陸則直接規範食物鋁殘留量,不超過100ppm……預防之道就是多喝水,將鋁盡速代謝出來。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