緲子偶素

緲子偶素或稱緲子素是一個由反緲子電子構成的奇異原子[1]符號Muμ+e,由Vernon W. Hughes於1960年發現[2],在緲子偶素兩微秒半衰期中,科學家已經可以合成氯化緲子偶素MuCl)和緲子偶素化鈉MuNa[3]。緲子偶素的光譜也和一般原子完全不同[4]。緲子偶素與電子偶素類似,都是電子與一個反物質粒子組成的結構,然而反緲子的質量比電子大許多,緲子偶素顯得比電子偶素更像氫原子。 由於緲子偶素的玻爾半徑和電離能在氕(氫原子)、氘和氚的0.5%範圍內,因此有研究將緲子偶素視為氫的一種同位素看待[5]

緲子偶素的原子示意圖。

緲子偶素化物

在緲子偶素的半衰期可以達到兩微秒,因此科學家已經可以合成一些緲子偶素的化合物[3]

化學式 說明
Mu2+e)
2
雙緲子偶素[6]
HMuO 緲子偶素酸[7](水分子的其中一個氫被緲子偶素取代)
NaMu 緲子偶素化鈉[8]
MuCl 氯化緲子偶素[9]
CH3Mu 甲基緲子偶素[10]
MuH 氫化緲子偶素[11]
Muµ+(e)
2
緲子偶素負離子[12]
µ+µ 緲子化緲子偶素(muonic muonium)[13],即真緲子偶素

參見

參考文獻

  1. IUPAC. . A.D. McNaught, A. Wilkinson (编). 2nd. Blackwell Scientific Publications. 1997. ISBN 978-0-86542-684-9. doi:10.1351/goldbook.M04069.
  2. V.W Hughes; 等. .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1960, 5 (2): 6365. Bibcode:1960PhRvL...5...63H. doi:10.1103/PhysRevLett.5.63.
  3. W.H. Koppenol (IUPAC). (PDF). Pure and Applied Chemistry. 2001, 73 (2): 377–380 [2019-02-17]. doi:10.1351/pac200173020377.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1-05-14).
  4. J.H. Brewer. . Encyclopedia of Applied Physics. 1994, 11: 2353.
  5. Walker, David C. . 1983-09-08: 4. ISBN 978-0-521-24241-7.
  6. . 欧洲生物信息研究所. [2018-07-28] (英语). 已忽略未知参数|site= (帮助).
  7. . 欧洲生物信息研究所. [2018-07-28] (英语). 已忽略未知参数|site= (帮助).
  8. . 欧洲生物信息研究所. [2018-07-28] (英语). 已忽略未知参数|site= (帮助).
  9. . 欧洲生物信息研究所. [2018-07-28] (英语). 已忽略未知参数|site= (帮助).
  10. . 欧洲生物信息研究所. [2018-07-28] (英语). 已忽略未知参数|site= (帮助).
  11. . 欧洲生物信息研究所. [2018-07-28] (英语). 已忽略未知参数|site= (帮助).
  12. . 欧洲生物信息研究所. [2018-07-28] (英语). 已忽略未知参数|site= (帮助).
  13. . 欧洲生物信息研究所. [2018-07-28] (英语). 已忽略未知参数|site= (帮助).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