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荫公墓 (纽约)

绿荫公墓(英语:Green-Wood Cemetery)是纽约布鲁克林的一座公共墓园,建于1838年。建成之初的绿荫公墓位于市郊的国王县(Kings County,即今布鲁克林),属于因为纽约市区墓地拥挤而向外开拓的郊区公墓之一。公墓坐落于布鲁克林的绿荫高地,位于展望公园西南方向数街区之隔,介乎公园坡(Park Slope)、温莎台(Windsor Terrace)、区立公园(Borough Park)、肯辛顿(Kensington)和日落公园(Sunset Park)之间的区域。1866年,保罗·金博格(Paul Goldberger)在《纽约时报》撰文,如是评论道:“纽约人的理想不过于居于第五大道,嬉于中央公园,葬于绿荫公墓。”

绿荫公墓哥特复兴风格的大门

公墓的大门在1966年被指定为纽约地标,作为访客中心的威尔温室(Weir Greenhouse)在1982年被选为地标。1997年,公墓被列为美国史迹名录,2006年被内政部评为美国历史地标。2016年,汉密尔顿堡公园道(Fort Hamilton Parkway Gate)大门和墓地礼拜堂被列为纽约地标。

绿荫公墓是布鲁克林真正意义上的首个公园,其成功为中央公园和展望公园的修建提供了灵感。

历史

绿荫公墓内拥有布鲁克林的制高点战役山(Battle Hill)。该山高于海平面200英尺(约61米),独立战争期间(1776年8月27日)长岛战役中一次重要的交战在此爆发。1920年,由弗里德里克·拉克斯托(Frederick Ruckstull)设计的独立战争纪念碑在公墓中揭幕,这尊密涅瓦女神的铜像与纽约港内的自由女神像遥呼相应。冰川消退留下的冰碛石令公墓的地形呈现多种样式。据称,墓园的设计灵感来自巴黎的拉雪兹神父公墓。然而,墓园的规划显然与仍保留亚历山大·布朗尼亚(Alexandre Théodore Brongniart)轴对称设计的拉雪兹神父公墓不甚类似,反而更接近马萨诸塞州剑桥的奥本山墓园(Mount Auburn Cemetery),后者更具英式造园的自然主义风格。

公墓礼拜堂(建于1911年)

建造墓园的构想来自布鲁克林社会领袖亨利·皮尔庞特(Henry Evelyn Pierrepont)。藏于布鲁克林历史学会的皮尔庞特文件记载了筹划墓园建设的资料。19世纪50年代,墓园曾一度是热门的旅游景点,在1860年代甚至是人流量仅次于尼加拉瀑布的第二大景点。19世纪下半叶,大多数知名的纽约人身后都会葬于此处。绿荫墓地目前占地面积478英亩(约1.9平方千米),拥有60万座坟墓和7000棵树木。宜人的风景和历史古迹始引游人纷至沓来。

园内立有数个著名的纪念碑,包括德怀特·克林顿(DeWitt Clinton)雕像和詹姆斯·布朗(James Brown)的家族纪念碑。布朗的六个家庭成员在1854年的北极号船难中丧生,所以这座纪念碑上有一艘被海浪吞噬的船。美国内战期间,绿荫墓地开辟了一块用地专用于义务埋葬阵亡的北军将士。故墓园内还有一座内战纪念碑。

建筑师理查德·厄普约翰(Richard Upjohn)为公墓设计了一个哥特复兴式的大门。正门的修建从1861年开始,持续到了1865年,主要采用了新泽西贝维尔(Belleville)的褐石。雕刻师约翰·莫菲特(John M. Moffitt)在大门的新斯科舍石灰岩板上雕刻了一组圣经画面,包括麻风病人和寡妇之子的复活,以及耶稣的重生。1958年,大门上新增了一块纽约社区信托(New York Community Trust)颁发的地标指示牌,1966年该门被正式指定为纽约地标。

墓园内后来又新建了一些木质的遮风亭。其中一个为哥特复兴风格,一个仿造了意大利别墅,还有一个模拟了瑞士小屋。在大门顶端的尖塔里居住着一群和尚鹦鹉,据称它们是当年在运输过程中逃脱鸟笼的鹦鹉的后代。

1876年12月5日,布鲁克林剧院发生火灾,导致至少278人丧生(另有说法超过300人丧生)。有103位不能确定身份的罹难者被安葬在墓园中的一个集体墓室。第五大道和25街路口,即墓园入口处有一个纪念安葬地的方尖碑。另有数十个验明身份的遇难者被分别安葬在布鲁克林的常青墓园。六名英联邦士兵的墓也位于墓园中,均是英联邦阵亡将士委员会的登记坟冢。其中三个是一战的阵亡士兵,三个在二战中牺牲,包括加拿大皇家空军飞行员雷姆森· 威廉姆斯(Remsen Taylor Williams,1941年阵亡)。威廉姆斯的墓在施坦威墓室(Steinway Vault)中。

尽管绿荫墓园名义上不隶属任何宗教派别,但实际埋葬于此的逝者以社会地位较高的新教白人为主。早年公墓规定因触犯法律而处死的罪犯(包括死于狱中的)均不可在此入土。然而,臭名昭著的政客威廉·特威德(William Tweed)虽然于1878年在勒德洛街监狱服刑期间去世,但他和其家人仍成功规避了这条规定。

绿荫公墓(摄于1872年)

1911年,墓园的小礼拜堂落成。教堂由沃伦威特莫(Warren and Wetmore)建筑行设计(该行设计了中央车站、海军准将酒店和耶鲁俱乐部),参照了牛津大学基督学院的汤姆塔(克里斯托弗· 韦恩设计)。教堂在2001年经历了一次修复。

从山边陵墓眺望墓园的全境

1999年,非营利性的绿荫墓地历史基金会成立,旨在继续保育、美化和教育类项目,以及通过扩大社区服务范围令墓园成为布鲁克林的一个文化机构。

2012年8月21日,绿荫墓地发生一起严重的毁坏事件。凶徒据称翻入围栏进入墓园,并损毁了约50座纪念碑和纪念物。

2012年10月13日,一尊新的音乐天使雕像在墓园揭幕。原有的雕像在1959年被损毁。 这尊塑像是雕塑家詹卡罗·比亚吉(Giancarlo Biagi)和吉尔·布克(Jill Burkee)的作品,用于纪念路易·戈特沙尔克(Louis Moreau Gottschalk)。16天后,飓风桑迪席卷了墓园,导致至少292棵成树、210块墓碑和2个陵墓的不同程度损毁。这次风灾带来的损失估计高达50万美元。

2012年12月,“公民美德的胜利”(The Triumph of Civic Virtue)雕像被移至公墓内。这尊20世纪初由弗里德里克·麦克莫尼斯(Frederick MacMonnies)设计的喷泉雕像因为明显的性别歧视特征而饱受争议,曾数度迁址。

2013年8月,墓园和康涅狄格的辛辛那提协会合作,更新了园区内的标识,以体现战役山地区在布鲁克林战役中的重要地位。


历史基金会内战纪念项目

借着绿荫公墓内战纪念碑再揭幕所引发的热情,历史基金会内战纪念项目顺势登场,以力求重新辨认和纪念埋葬在墓园中的内战老兵。不少亡兵的墓碑早已陷入地中或被损坏,或铭文磨损。

流行文化

电视剧《超胆侠》第二季“一分钱和一角钱”中,将弗兰克·卡斯尔(Frank Castle)从基奇·爱利什(Kitchen Irish)手中救出后,马特·默多克(Matt Murdock)将负伤的卡斯尔带入墓园。 当警察逮捕弗兰克时,镜头中马特正站在墓园的正门顶端。

《铁拳》第一季中,丹尼·兰特(Danny Rand)与其家庭的纪念碑出现在墓园中。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绿荫公墓 (纽约)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