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元铮

罗元铮1924年2月14日-2003年8月31日),四川成都人,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学家[1][2]

生平

1924年2月14日生于四川成都。1947年,自成都华西大学毕业,后赴美国留学及工作,曾任旅美和平民主联盟秘书,并任冯玉祥的英文翻译及随行秘书。1948年9月到1951年7月,在苏联列宁格勒大学东方学院任教员。1951年9月到1954年3月,在列宁格勒大学经济系学习,研究生毕业,获博士学位。[1]

归国后,1954年8月到1966年5月,任中国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国际经济理论组组长、经济研究所学术秘书、经济所学术情报室负责人、国务院科学规划办公室经济组秘书。1966年5月到1973年4月,下放五七干校。1973年4月到1974年,借调至国家计委外事组担任组长。1974年到1978年6月,借调至国家计委经济所世界经济协作组担任组长。[1]其间,1977年4月,他在《人民日报》发表了《自力更生和洋为中用》一文,提出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实行对外开放。[2]

1978年6月到1986年5月,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常务副所长、研究员。[1]任内,1980年曾陪同来华访问的美国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3]1986年,任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此外,他还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并兼任北京大学北京科技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管理学院、西安交通大学等二十多所大专院校的兼职教授、顾问等职,日本早稻田大学、英国剑桥大学的特邀教授。[1][2]

1961年12月,罗元铮加入中国共产党。罗元铮是第六、七、八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七、八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委员。1981年,兼任中央财经小组经济研究中心常设委员。他还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经济学评议组第一届成员,中国经团联第一届执行主席、党组副书记。1986年,在印度举行的国际经济协会上,罗元铮当选国际经济协作会执行理事;1989年又当选该会副主席。他还曾任美国东西方中心特邀研究员,国际企业家协会特邀研究员,太平洋贸发会议特邀代表,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特邀研究员,欧洲管理学院访问教授等。[1]

1950年代初,罗元铮投身中国经济研究。他是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学界最早提出市场经济理论的学者之一,曾代表经济委员会在多届全国政协会议上讲话。1990年,在香港参加“九十年代经济大气候”研讨会并担任主讲人,其报告和问答发表在香港十余家报刊,消除了外界对中国1989年风波后产生的新误解。1991年,罗元铮获评为北京市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6年3月,《中国走向世界的求索一一罗元铮文选》出版。2003年2月,《罗元铮文选续集》出版。[1]

2003年8月31日,罗元铮在北京病逝,享年80岁。[1]

家庭

  • 妻子:冯理达冯玉祥李德全的长女。[1]1944年底,齐鲁大学学生冯理达结识了成都华西大学二年级学生罗元铮。当时成都五所大学均成立了学生合唱团,轮流赴各校演唱,二人分别为男高音、女高音,并均任领唱,很快恋爱。1945年,校场口事件发生,冯玉祥在《新华日报》上发表文章抨击事件。罗元铮正在校与同学创办周报《人民与时代》,乃委托冯理达请冯玉祥题字。冯理达未直接致信在重庆的父亲,而是致信母亲李德全,让母亲请父亲题字。母亲察觉到冯理达的心思。1946年春,李德全视察都江堰后来到成都,同罗元铮会面,同意了罗元铮和冯理达的婚恋。1946年5月,李德全带罗元铮和冯理达到重庆,将罗元铮介绍给冯玉祥,罗元铮和冯理达订婚。1947年中秋节,冯玉祥、李德全和罗元铮、冯理达一同自美国伯克利驾车赴纽约,准备领导反对美国援蒋,途中为罗元铮、冯理达举办了婚礼。结婚照系在美国一个名为“爱锁”的小镇路旁,请路人拍摄。[2]

参考文献

  1. . [2013-07-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2. 冯理达女士忆爱侣罗元铮:是同志是亲人,人民网,于2013-07-08查阅
  3. Milton Friedman / Rose D. Friedman, Two Lucky Peopl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8.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