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墨戰爭

美墨战争
Mexican–American War

由上左顺时针:萨克拉门托河战役、丘鲁武斯科战役、查普尔特佩克战役、温菲尔德·斯科特进军墨西哥城
日期1846年4月25日–1848年2月2日
(1年9个月1周又1天)
地点
德克萨斯、新墨西哥、加利福尼亚;墨西哥北部、中部和东部;墨西哥城
结果

美国胜利

领土变更 墨西哥割让地
参战方
 美國
加利福尼亚共和国(1846年)
墨西哥
指挥官与领导者
詹姆斯·K·波尔克
温菲尔德·斯科特
扎卡里·泰勒
威廉·B·艾德
安东尼奥·洛佩斯·德·桑塔·安纳
兵力
1846年:8,613人[1]
1848年:32,000名士兵
59,000名民兵[2]
约34,000–60,000名士兵[3]
伤亡与损失
13,283名士兵
(1,733人阵亡)[4]
约16,000名士兵
紅色部分是德克薩斯共和國宣稱的領土.

美墨战争美国墨西哥之间于从1846年至1848年爆发的一场战争。

背景

19世纪,美國國内流行“天定命運論”,昭昭天命成為美國19世紀時的政治標語[5][6] ,其中一層含義就是美國人是“天選之民”必須要擴張領土與勢力,傳播他們的價值觀。美墨戰爭的爆發原因是墨西哥與德克薩斯共和國之間未解決的邊境問題以及美國的擴張主義。1836年德克薩斯革命後新建立的德克薩斯共和國與墨西哥之間的邊境有爭議。墨西哥不承認德克薩斯的獨立,宣佈要將德克薩斯重新併入其領土,並警告假如美國介入的話兩國之間將爆發戰爭。德克薩斯維持其獨立立場,並強調格蘭德河是其邊境。英國試圖調停這場爭議但沒有成功,因為墨西哥不肯承認德克薩斯。1845年美國宣佈假如德克薩斯共和國願意加入美國的話,美國將承認格蘭德河為其邊境。同年德克薩斯加入美國成為美國的第28個州。

美國總統詹姆斯·諾克斯·波爾克認為:若美墨爆發戰爭,墨西哥無法防禦新墨西哥上加利福尼亞2個遙遠北部省份,而這正好符合美國民主黨的擴張美國疆域的昭昭天命。與此相反的美國輝格黨強烈反對美國的疆域擴張和強烈反對對墨西哥作戰。

宣戰

對墨西哥來說,德克薩斯加入美國首先是美國介入墨西哥內政,因為美國以此來支持一個反叛的省份,其次美國非法地佔據了既非德克薩斯又非美國的領土。墨西哥多年以來一直在以戰爭威脅。英國始終試圖防止墨西哥向比它強大的美國宣戰,但是1844年英國本身也與美國有一些嚴重的爭執。

兩國之間爆發了一些小衝突後波爾克下令扎卡裡·泰勒帶兵進入德克薩斯。泰勒渡過紐埃西斯河,不顧墨西哥向他提出的撤軍要求,一直進軍到格蘭德河畔並開始在那裡建築布朗堡。

1846年4月24日戰爭正式爆發。墨西哥騎兵進攻並俘虜了一支美國在格蘭德河附近的部隊。衝突爆發後波爾克要求宣戰,他宣稱墨西哥「入侵了我們的邊界,在美國領土上撒了美國人的血」,以此來鼓動美國的民情。5月13日美國國會向墨西哥宣戰。美國北部和辉格黨基本上反對這場戰爭,而南部和民主黨則贊成這場戰爭。5月23日墨西哥向美國宣戰。

即使在美國宣戰後許多輝格黨人依然不相信波爾克所說的「在美國領土上撒了美國人的血」。他們相信美國軍隊渡過了格蘭德河進行蓄意挑衅。當時剛剛被選入美國眾議院的輝格黨新手亞伯拉罕·林肯引入了一系列決議要求波爾克給出美國人的血撒到的具體地點。但由於美國士兵被殺,因此這些反對沒有受到多少注意。

過程

宣戰後美國從多個戰線入侵墨西哥領土。在太平洋美國海軍派約翰·斯洛特(John D. Sloat)佔領加利福尼亞並將它歸入美國領土,因為美國怕英國會試圖佔領該地區。斯洛特獲得加利福尼亞北部盎格魯殖民者的支持,這些殖民者此前就宣稱建立了一個獨立的加利福尼亞共和國,在他們的支持下,斯洛特佔據了一些重要城市。同時斯蒂芬·瓦特·科爾尼帶領的美軍攻佔了聖菲,然後向加利福尼亞進軍,在一些小挫折後他與羅伯特·斯朵克頓的海軍增援聯合佔據了洛杉磯。但此後科爾尼與斯朵克頓之間爆發了對加利福尼亞管理的衝突,原因是華盛頓發表的命令在這一點上不明確。斯朵克頓任命弗萊蒙(John C. Fremont)為加利福尼亞總督,而科爾尼則稱自己為總督。最後科爾尼佔了上手,弗萊蒙被拘捕和處罰。

泰勒領導的主力軍跨過格蘭德河,1846年9月在蒙特雷戰役中獲勝。墨西哥總統安東尼奧·洛佩斯·德·桑塔·安納親自帶兵北上,但是於1847年2月22日戰敗。同時波爾克派遣了另一支美軍,在溫福德·斯哥特的帶領下,從韋拉克魯斯登岸並開始入侵墨西哥中心地區。斯哥特攻克韋拉克魯斯並進軍墨西哥城,最後攻佔墨西哥首都。

1847年1月13日美國與墨西哥簽署條約在加利福尼亞停戰。1848年2月2日簽署的瓜達盧佩·伊達爾戈條約最終停戰,美國獲取對加利福尼亞(下加利福尼亞半島仍屬墨西哥)、內華達猶他的全部地區,科羅拉多亞利桑那新墨西哥懷俄明部分地區,同時美國亦向墨西哥支付1825萬美元作為補償(相當於2012年中627,482,629美元)。

士兵

在整个战争中约1.3万美国士兵死亡,其中约1700人直接阵亡,其他死于疾病或者战时不卫生的条件。墨西哥的死亡人数不明,估计达2.5万。

战争中有一个主要由爱尔兰移民组成的团聖帕特里克大隊(Saint Patrick's Battalion)叛变美国投奔墨西哥。有人说他们叛变的原因是因为他们在美军中因其宗教信仰受到其他士兵的侮辱,因此叛变到天主教的墨西哥。这些士兵中的大多数在战争中阵亡,部分人在被俘虏后绞死。有些历史学家说这些人实际上是墨西哥战俘,被迫在墨西哥方作战,其他人则称他们是叛徒。至今为止在墨西哥仍有一些纪念他们的纪念碑。

美国退伍军人事务部数据最后一名参战的美国士兵于1929年9月3日高龄98岁逝世。

政治意义

墨西哥在瓜达卢佩-伊达尔戈条约(白色)以及蓋茲登購地(褐色)失去的領土
南北戰爭起因導火線

墨西哥在戰後失去了大半江山,並此后始终留有对美国的仇恨。但美墨战争也促使墨西哥国内形成了建国(1821年)以来一直缺乏的民族主义观。

这场战争也导致了新一代的墨西哥政治家的出现,最后他们摆脱了桑塔·安纳对墨西哥的统治并于1857年建立了一个自由共和国。这个自由共和国最早的措施之一就是加速对墨西哥北部空旷地区的殖民,而这个措施的原因就是为了防止未来的领土丧失。

在被美国占据的领土上有数千墨西哥家庭生活。这些家庭有些回到墨西哥,有些留在美国,在两国的和平条约上有对他们的保护。这些家庭的历史大多被记载下来了,他们是最早的墨西哥裔美国人

1889年美国与墨西哥组成国际边界及水利委员会来解决其它未解决的边境争议。

在美国战争胜利导致了一场爱国浪潮,美国在西部和南部获得了新的领土。泰勒成为战争英雄并于1848年当选为美国总统

但是这个爱国浪潮并没有持续很久。美国北方州对这场战争持反对态度,南方州持支持态度,而这个意见不同的原因在于对于奴隶制度的看法的不同以及对于战争和领土扩张对奴隶制度将要带来的影响的期待。当时德克萨斯承认奴隶制,而墨西哥禁止奴隶制。许多北方反奴隶制的人认为这场战争是南方奴隶主试图扩张奴隶制和加强他们对联邦政府的影响。亨利·戴维·梭罗写了《公民不服从》並拒绝交税来反對这场帶有侵略性的战争。

反奴隶制人士最关心的是奴隶制进入联邦领域。1820年的《密蘇里妥協》规定北纬36°30'以北的联邦领域中禁止奴隶制,但这个和约没有阐明未来的新的州是否允许奴隶制。假如这些州允许奴隶制的话,那么参议院的权力平衡就会被破坏。因此许多南方人支持战争来扩大他们的势力。当时有人建议将德克萨斯分为多个州(其领土是当时美国所有州中最大的),但是这个计划没有获得支持。

战争首年众议员戴维·韦莫特提出了一个立法草案在任何从墨西哥新占领的领土上禁止奴隶制。这个草案立刻就遭到了南方的反对。对南方来说北方显然要打破参议院的平衡。这个法案在众议院获得通过,但是没有在参议院获得通过。在两院裡投票的结果都显然体现出了南北之间的矛盾。

1848年民主党建议每个州的人民自己可以公投决定该州是否允许奴隶制。1854年,堪薩斯-內布拉斯加法案将这个建议立为美国法律。反对奴隶制的人在同年组织了美国共和党

泰勒虽然以战争英雄的身份于1848年11月赢得总统选举,但他本人没有任何政治经历,根本无法解决这个南北之争。1850年他死后米勒德·菲尔莫尔繼任为总统。菲尔莫尔决定来解决这个问题,最后他提出了《1850年妥协》。但是这个建议引發了更多的争议,辉格党内部分裂,不再是一个国家级的党派。辉格党最后还试图推荐另一位战争英雄斯格特作为总统候选人来克服党内的分歧,但是没有成功。

在斯格特手下服役的尤里西斯·格蘭特后来将美墨战争描写为扩张奴隶制的征服战争,因此是美国南北战争的前奏。10年后的南北战争中的将军之中,很多人都曾参加美墨战争:前述的格蘭特,以及乔治·麥克劳伦安布罗斯·伯恩塞特斯通威尔·杰克逊乔治·米德羅伯特·李和后来的美利堅聯盟國总统傑佛遜·戴維斯等。

参考文献

  1. , PBS, March 14, 2006 [May 13, 2012]
  2. , Descendants of Mexican War Veterans, August 7, 2004 [May 13, 2012]
  3. , PBS, March 14, 2006 [May 13, 2012]
  4. Official DOD data 存檔,存档日期2014-02-28.
  5. Stephanson's Manifest Destiny: American Expansionism and the Empire of Right examines the influence of Manifest Destiny in the 20th century, particularly as articulated by Woodrow Wilson and Ronald Reagan
  6. Robert J. Miller. . Greenwood. 2006: 120.

參見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