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洲鬣蜥

美洲學名)又名绿鬣蜥,是一種生活在上的大型蜥蜴,頭尾全長可達1~2公尺,壽命可長達10年以上,以植物、嫩芽、果實為食物,為日行性爬蟲類,每胎可產24-45颗卵。主要分布於中美洲墨西哥巴拉圭间、南美洲加勒比海佛羅里達等地。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二中。綠鬣蜥常被人作為寵物飼養,中國和部份美洲國家設有養殖場大量飼養綠鬣蜥以作售賣用途。

美洲鬣蜥
美洲鬣蜥
保护状况
科学分类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爬行纲 Reptilia
目: 有鳞目 Squamata
亚目: 鬣蜥亞目 Iguania
科: 美洲鬣蜥科 Iguanidae
属: 美洲鬣蜥属 Iguana
种: 美洲鬣蜥 I. iguana
二名法
Iguana iguana
Linnaeus, 1758)[2]

習性與行為

當綠鬣蜥遇到天敵時,牠們會企圖逃跑,如果剛好靠近水源,牠們會潛入水中並游走。在遇到威脅無法馬上逃走的情況下,綠鬣蜥會朝著侵略者展示喉部下方擴張的垂肉(dewlap),並使身體膨脹和僵硬,發出嘶嘶聲,上下擺動牠的頭部。如果示威對侵略者沒用,綠鬣蜥會用他們的尾巴鞭打,或咬,或是使用尖銳的爪子進行防禦。相較於平常,受傷的綠鬣蜥攻擊較強。

繁殖期

成熟的雄性綠鬣蜥,在繁殖期時,體色會變得鮮豔,呈橘紅色。母蜥和公蜥大概在晚冬時期交配,在早春時產卵。母蜥準備產卵時,會不斷得尋找下蛋的地點,並大量飲用水。

台灣生態危害

入侵種

因為人為的飼養及不當野放,在台灣已被列為入侵種並且逐步展開移除作業[3]

族群分布

台灣中南部地區多縣市如臺中市、彰化縣、嘉義縣(市)、臺南市、高雄市、屏東縣、台東縣及等鄰近鄉鎮已有繁殖族群。由於在台灣中南部地區適應良好無天敵,會啃食農作物以及在田埂或土堤邊挖洞躲藏,對農民已造成極大困擾[4]

立法規範

  • 飼養規範:台灣自2020年9月開始飼養綠鬣蜥須先行登記,否則將依野生動物保育法罰1萬至5萬元[5]

綠鬣蜥與禽龍

首次發現禽龍化石(為一牙齒)的曼提爾醫生以為,其發現的是鬣蜥的牙齒,所以把禽龍命名為Iguanodon。

參考資料

  1. Bock, B.; Malone, C.L.; Knapp, C.; Aparicio, J.; Avila-Pires, T.C.S.; Cacciali, P.; Caicedo, J.R.; Chaves, G.; Cisneros-Heredia, D.F.; Gutiérrez-Cárdenas, P.; Lamar, W.; Moravec, J.; Perez, P.; Porras, L.W.; Rivas, G.; Scott, N.; Solórzano, A.; Sunyer, J. .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2018, 2018: e.T174481A174437922. doi:10.2305/IUCN.UK.2020-2.RLTS.T174481A174437922.en. 已忽略未知参数|doi-access= (帮助)
  2. . Integrated Taxonomic Information System. [2010-10-5] (英语).
  3. https://agriculture.cyhg.gov.tw/News_Content.aspx?n=71EBB16ADE11EE31&sms=42B53318939B7DBF&s=D0D5605E364BDFF7
  4. http://shuj.shu.edu.tw/blog/2020/12/21/%E6%8A%93%E4%B8%8D%E5%AE%8C%EF%BC%81%E7%B6%A0%E9%AC%A3%E8%9C%A5%E8%82%86%E8%99%90-%E5%8D%8A%E5%80%8B%E5%8F%B0%E7%81%A3%E5%B7%B2%E6%B7%AA%E9%99%B7/
  5. https://m.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3275946

參見

台灣常見外來物種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美洲鬣蜥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