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濃廣善堂

美濃廣善堂,是位於臺灣高雄市美濃區瀰濃里的鸞堂,廟身列為高雄市歷史建築,農曆正月初九舉行的字紙祭儀式則是高雄市無形文化資產。

美濃廣善堂
基本資訊
所在地 臺灣高雄市美濃區瀰濃里福美路281號
創建年份 1917年
主神 恩主公
例祭 農曆正月初九

沿革

此鸞堂為美濃耆老古阿珍等12人在1915年籌設,兼作私墊教育場所[1]。1917年建立[2],香火可追自苗栗玉清宮[3],在初興建完成時只有正殿以及宣講堂[4],至1933年增設文昌殿[2]。斥資新台幣3000餘萬元的凌霄寶殿在1999年12月18日落成[5],取名為「玉清宮」[6]。當日席開300桌宴客,國代陳子欽、省議員鍾紹和、鎮長鍾新財、代表會主席羅建德、縣議員鍾紹恢等出席[5]

今址為高雄市美濃區福美路281號[2],屬瀰濃里[6][7]

資產

空間分正殿、迴廊、宣講堂以及清修軒等處[4][8]

收集花磚的徐嘉彬認為美濃廣善堂為全臺灣最美、花磚數量最多的廟宇。正殿供桌前方的跪拜處,捨棄傳統寺廟常見的拜墊,採用紅白玫瑰與紫玫瑰大片花磚鋪地,周圍再以紅花綠葉的條狀花磚為框,石頭供桌也鑲有牡丹與玫瑰花磚。文昌殿內部大量採用花磚設計,在扶手處貼玫瑰腰帶花磚、地面撲綠葉紅花彩磚,二樓牆面由幾何星芒花磚所構成。[2]

在2005年1月17日,客家委員會官員會同美濃鎮公所及地方人士來此會勘[9]。同年此廟連同美濃舊橋登錄列為高雄縣歷史建築[10]。2008年報導時,講堂木造屋頂已垮,由縣府文化局在該年3月6日派員勘查狀況[4][8]

祭祀

主祀的恩主公其聖誕,廟方以傳統的修經、九獻禮等程序,獻上豬、羊祭祀[1]

皇民化時期,居民邱天寶將美濃天后宮的媽祖神像藏於此堂前的草寮。該神像是戴潮春事件時,美濃人李龍、李虎兄弟於大武壟(今台南市玉井區望明里),從北港進香的信徒中得來的三尊媽祖像之一。[11]

亦祭祀玉皇大帝。鍾紹恢在鎮長選舉時曾帶家族和幹部,到此神座前公開發誓會反對美濃水庫,由鍾鐵民等人觀禮。[12]

美濃廣善堂關鬼門時間,不同於民間習俗的農曆七月底,而是七月底後的第三天才關[1]

字紙祭

瀰濃敬字亭

美濃習俗是不可隨意丟棄或焚燒課本、報紙、雜誌等,要在農曆初一、十五讓專門收集廢紙者運往敬字亭燒掉,並焚燒前先焚香膜拜一番,以示恭敬、虔誠[13]。美濃人在美濃各地廣建敬字亭,如合和里的彌濃敬字亭,歷史可追溯至1779年[14]。而在臺灣的扶鸞文化中,鸞堂裡的鸞生會用鸞筆寫下文字,交由宣講生宣講,每年再把所有透過鸞筆寫下的字集中火化,以示對文字的尊敬[15]。客家文史工作者謝宜文調查,1920年起,廣善堂與聖蹟會結合,固定在農曆正月初九舉辦字紙祭,帶有過化存神的寓意[16]

正月初九當日,聖蹟會人員收集各敬字亭和廣善堂一年來的金香灰和字紙灰,由廣善堂依古禮恭迎聖蹟,當地美濃、東門和福安等三所國小學生會穿著傳統的客家服飾參加,客家婦女們則挑著字簍和紙灰。遊行隊伍至美濃溪祭典場地,然後祭拜河伯水官,在誦經法會後,將字紙灰送進美濃溪中,讓河水將灰燼帶入各農田,以求農作物豐收、水流不斷,並放生魚類和野放鴿子,象徵吉祥之意。[17]

1929年出生於屏東海豐的劉安明,攝影作品對美濃鄉情紀錄最多,對早期的字紙祭作了一系列紀錄,受張照堂稱讚[18]。2016年底,字紙祭登錄為高雄市無形文化資產[16]。2018年3月17日,蘭陽博物館邀請頭城喚醒堂、美濃廣善堂及高雄市文武聖殿,舉辦此儀式[15]

參考資料

  1. 陳宏銘. . 《中國時報》. 2003-11-23 (中文(台灣)‎).
  2. 邱璟綾. . 《自由時報》. 2018-03-11 [2018-06-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6-21) (中文(台灣)‎).
  3. 何來美. . 《民生報》. 1987-12-12 (中文(台灣)‎).
  4. 游順歷. . 《中國時報》. 2008-03-07 (中文(台灣)‎).
  5. 陳清智. . 《中國時報》. 1996-12-19 (中文(台灣)‎).
  6. 邱淑玲. . 《民生報》. 2006-02-15 (中文(台灣)‎).
  7. 阮正霖. . 《聯合報》. 2004-10-15 (中文(台灣)‎).
  8. 邱英明. . 《聯合報》. 2008-03-07 (中文(台灣)‎).
  9. 陳宏銘. . 《中國時報》. 2005-01-18 (中文(台灣)‎).
  10. 阮正霖. . 《聯合報》. 2005-08-11 (中文(台灣)‎).
  11. 黃怡珍. . 《中國時報》. 2007-09-08 (中文(台灣)‎).
  12. 鍾鐵民. . 《民生報》. 1998-01-12 (中文(台灣)‎).
  13. 王紀青. . 《聯合報》. 2001-03-05 (中文(台灣)‎).
  14. 徐白櫻. . 《聯合報》. 2012-10-31 (中文(台灣)‎).
  15. 林敬倫. . 《自由時報》. 2018-03-18 [2018-06-21] (中文(台灣)‎).
  16. 徐白櫻. . 《聯合報》. 2017-02- 05 [2018-06-21] (中文(台灣)‎).
  17. 阮正霖. . 《聯合報》. 2005-02-18 (中文(台灣)‎).
  18. 張照堂. . 《中國時報》. 1997-05-30 (中文(台灣)‎).

外部連結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