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震
群震(英語:,又稱群發性地震、頻發性地震),意指某處在相對而言較短的一段時間中發生一系列地震而無法明確判斷出主震的地震型態。群震的時間長度隨著每次事件發生各有不同,美國地質調查局(USGS)指出一次群發性地震可能持續的時間會從幾天、幾週、到幾個月長。 [1] 群震是火山噴發前會發生的典型地質活動之一。
系列条目 |
地震 |
---|
孕震与监测 |
|
防震与减灾 |
地震学研究 |
地震专题 地球科学主题 • 本年地震 |
近來研究顯示,在台灣多數地區均有群震現象(以花蓮一帶的群震最為頻繁),尤其在2018年2月起,群震就開始不斷,甚至達到200起以上,且群震發生後,短期內不會伴隨大型的地震。這樣的台灣地質特性是預測地震值得探討的課題。 [2]
以下是一個群震發生的例子:2008年2月時,延著塞羅普列托斷層(位於墨西哥下加利福尼亞州靠近其首都墨西卡利處)一共發生了五百多起地震。(如圖示) [3] 另被稱為莫谷爾區地震事件("The Mogul earthquake sequence")的群震現象,則是發生在雷諾 (內華達州)。其自2008年2月起開始,連續數月直到2008年11月才結束。[4] 在2月到4月中間,此次地震共造成千餘起、最高至4.7級的小型地震。[5]
參考資料
- . 美國地質調查局(USGS). [2008-08-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5-13) (英语).
- 葉義雄; 姚秀寬; 陳國昌; 簡文峰; 邱太乙. (pdf). 中央氣象局地震技術報告彙編. 2003, 33: 269–283 [2009-11-01] (中文(台灣)).
多數區域均發現有群震,尤其在花蓮地區非常顯著,可是並未有較大地震伴隨發生。這是很有趣的現象,如確實,則遇有群震就不必擔心有大地震。
葉義雄; 姚秀寬; 陳國昌; 簡文峰; 邱太乙. (pdf). 中央氣象局地震技術報告彙編. 2004, 36: 219–238 [2009-11-01] (中文(台灣)). - Sandra Dibble. . '. [2008-08-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6-23) (英语).
- Ashley Powers; Thomas H. Maugh II. . 洛杉磯時報. [2008-08-27] (英语). 王建明. . 大紀元時報. 2008-05-20 [2009-11-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中文(台灣)).
- 小型地震為芮氏3到5級的地震規模,參見相關條目:芮氏地震規模#震級與發生頻率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