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中胎

胎中胎(或)是一種在體內形成了類似胎兒組織塊的發育異常。喬治·威廉·楊(George William Young)在1808年最早描述了這種現象。[1]

腹部背側X光片顯示右半腹有軟組織腫塊。 該團塊包含大小和形狀各異的鈣化骨樣結構。
The postoperative specimen shows a fairly well developed foetus lying on its back, with rudimentary digits.
對患者腹部的電腦斷層掃描顯示,腹膜後軟組織腫塊很大。長期存在類似於胎兒骨骼的高密度混濁。

關於胎中胎的形成有兩種理論,一種理論認為,腫塊一開始是正常胎兒,但後來被包裹在其雙胞胎的內部。[2]另一個理論是,腫塊是高度發達的畸胎瘤。據估計,胎中胎在500,000例活產中有1例發生。[3]

歸類為生命

胎中胎可以被認為是活著的,但僅在其組成組織尚未死亡或被消除的意義上。因此,胎中胎的生命類似於腫瘤的生命,因為其細胞通過正常的代謝活性保持活力。但是,如果子宮內沒有羊膜胎盤妊娠情況,胎中胎充其量只能發育為分化特別良好的畸胎瘤。或者說是高度轉移生殖細胞腫瘤。就身體的成熟而言,其器官有來自宿主的正常血液供應,但所有胎中胎都存在嚴重的缺陷,例如無功能的心臟胃腸道泌尿道。因此,雖然胎中胎可以與正常的胎兒共享某些形態特徵,但在寄宿雙胞胎之外沒有任何生存的希望。此外,它對自身生命所依賴的寄宿生雙胞胎的生命構成明顯威脅。[4]

發展理論

關於胎中胎發育的主要理論有以下兩種:

畸胎瘤理論

胎中胎可能是高度分化的皮樣囊腫形式,本身就是成熟畸胎瘤的高度分化形式。[5]

寄生雙胞胎論

胎中胎可能是在其「宿主雙胞胎」中生長的「寄生雙胞胎胎兒。在同卵雙胞胎妊娠的早期,兩個胎兒共享一個共同的胎盤,一個胎兒環繞包裹著另一個。被包裹的雙胞胎成為寄生物,因為其存活取決於「寄主雙胞胎」的生存,這取決於「寄主雙胞胎」的血液供應。「寄生雙胞胎」是無腦的(沒有大腦),並且缺少一些內部器官,因此無法獨自生存。由於「寄主雙胞胎」必須​​從單個臍帶中吸收的營養物“餵食”被包裹的雙胞胎,因此它們通常在出生前死亡。

參考文獻

  1. George William Young. . Med Chir Trans. 1808, 1: 236–64. PMC 2128792. PMID 20895115.
  2. Chua, JHY; Chui CH; Sai Prasad TR; 等. (PDF). Annals of the Academy of Medicine Singapore. 2005, 34: 646–9.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07-10-11). 已忽略未知参数|url-status= (帮助)
  3. Grant P, Pearn JH. . Med. J. Aust. May 1969, 1 (20): 1016–9. PMID 5815070. doi:10.5694/j.1326-5377.1969.tb49866.x. — source not consulted; cited here following Hoeffel CC, Nguyen KQ, Phan HT, 等. . Pediatrics. June 2000, 105 (6): 1335–44. PMID 10835078. doi:10.1542/peds.105.6.1335.
  4. . Jmedicalcasereports.com. [2012-11-22].
  5. Basu A, Jagdish S, Iyengar KR, Basu D. . Indian J Pathol Microbiol. October 2006, 49 (4): 563–5. PMID 17183856.

外部連結

查询維基詞典中的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胎中胎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