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時臺灣糖務局

臨時臺灣糖務局,簡稱糖務局,是台灣日治時期1902年至1911年間設立的中央糖務機關。在其設置期間,台灣的蔗糖品質與產量大幅提升,由於糖業改良的目標已達成,糖務局在1911年廢止,改為殖產局糖務課。

沿革

1901年9月,臺灣總督府殖產局新渡戶稻造提出了《糖業改良意見書》,其意見在獲時任總督兒玉源太郎採納後,先是於1901年11月9日在台南小西門外設立了「殖產局臺南出張所」、甘蔗試驗苗圃和麻豆設置出張所附屬甘蔗試作場,專門負責糖業改良與獎勵事業[1]。臺灣總督府隨後在1902年6月14日頒布《糖業獎勵規則》,並在同月17日公告《臨時臺灣糖務局官制》,成立臨時臺灣糖務局於台北,殖產局臺南出張所即改為臨時臺灣糖務局臺南支局(原址為後來的臺南警察署),其還附設嘉義、鹽水港、鳳山、阿猴、斗六出張所,但出張所於1905年6月即廢止。當時的臺灣甘蔗產地只有在濁水溪以南的地區,由於當時南北來往的交通尚不發達,於是在1907年6月,臨時臺灣糖務局移至台南,並廢止了台南支局,在台北改設分室,處理庶務業務。等到1908年的南北縱貫鐵路開通,以及甘蔗生產逐漸往北擴展,糖務局於1908年11月再度遷往台北,同時將台北分室廢止[2]

在甘蔗品種改良、新市製糖工場逐漸設立,以及政府在糖業獎勵的政策之下,糖的品質與產量快速上升。由於糖度檢定的標準於買賣價格不一,台灣糖業聯合會向台灣總督府要求陳立糖度檢定機關,於是糖務局於1911年設立了高雄出張所,負責檢糖業務,此為高雄檢糖支所的前身[2]。甘蔗大量耕作導致了甘蔗種植與其他作物的競爭關係,中央亦開始在討論獨立糖務機構的必要性。臺灣總督府在1911年10月16日廢止了臨時臺灣糖務局,同時在民政部殖產局內設置糖務課,繼承糖務局的業務[2]

影響

在臨時臺灣糖務局設立的近十年間,其大幅改善蔗糖品質,並傳統糖廍製糖的方式幾乎全面近代化,並使新式製糖的版圖越過濁水溪以北。臺灣甘蔗產量接近日本國民消費總額,逐漸取代了輸入至日本的爪哇糖,大量的糖輸出,也有效幫助台灣總督府財政獨立。在日俄戰爭至糖務局裁撤前所設立的11家新式製糖會社中,有7家會社聘請糖務局技師、事務官或囑託擔任製糖會社要員,並主導草創時期的經營方向[1]

參考資料

  1. 莊天賜. (PDF).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 2011-07.
  2. . 臺灣總督府殖產局特產課. 1927.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