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立西松高級中學

臺北市立西松高級中學英語:,簡稱:市立西松高中),前身為臺北市立西松國中,於1997年改制為西松中學,為臺灣臺北市松山區第一所改制為完全中學的學校,現為臺北市政府教育局優質高中「校園營造」獎項決選優勝學校之一。

臺北市立西松高級中學
英文校名 Taipei Municipal
XiSong Senior High School
類型 市立中學/完全中學
建立 1968年7月
現任校長 林昇茂
地點 中華民國臺灣
臺北市松山區健康路325巷7號
校園面積 17,787平方公尺(市有地17,719平方公尺;國有地68平方公尺)
學生人數 高中部1,078人(33班)

國中部約180人(7班)

教職員工 教師139人
行政人員39人(含校警2人、工友及技工16人等)
環境 市區、社區型學校
地址 105 臺北市松山區鵬程里11鄰健康路325巷7號
網站 http://www.hssh.tp.edu.tw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臺北市立西松高中

歷任校長

改制前時期

任別姓名任職時間
第1任楊訓庭1968年—1975年
第2任孫超1975年—1978年
第3任蔡福珍1978年—1982年
第4任郭明傳1982年—1983年
第5任鄭美俐1983年—1987年
第6任何文琴1987年—1991年
第7任林石得1991年—1997年

改制後時期

任別姓名任職時間備註
第1任林石得1997年8月—1999年7月轉任市立中正高中(1999-2003)松山高中(2003-2009)後退休
第2任周韞維1999年8月—2005年7月轉任市立北一女中(2005-2009)後退休
第3任陳總鎮2005年8月—2009年7月轉任市立松山高中(2009-2015)後退休
第4任羅美娥2009年8月—2017年8月任期屆滿後退休,目前擔任臺北市政府教育局聘任督學
第5任林昇茂2017年8月-

歷史沿革

  • 1968年7月 西松國民中學創校,首任校長為籌備處主任楊訓庭,舊校址位於松山區南京東路五段147巷16號。同年9月9日正式開課。
  • 1970年 中華民國教育部指定為全國生活教育觀摩示範學校。
  • 1997年6月 遷校至松山區健康路現址。同年7月1日 為推動六年一貫制,改制為西松高級中學並試辦完全中學機制,首任校長為林石得。

校歌

于黛眉 作詞,陳素珍 作曲。 現有三種版本:
1.鋼琴伴奏(C調)
2.管樂(降B調/高正賢編曲)
3.搖滾管樂(降E調)

分班制度

國中部: 級別分為七年級、八年級、九年級;

班別為數字,如:701、805、903......依此類推。

高中部: 級別分為高一、高二、高三;

班別以八德再加上「恭」、「誠」、「勤」、「樸」,如:一年仁班、二年忠班、三年誠班.....依此類推。目前因招收人數分配,將樸班虛化。一個年級11班;全校高中部共33個班。98學年度之前,誠班為英語資優班、勤班為體育班。目前並無樸班;
98學年度後忠班為英語資優班、勤班為體育班;
103學年度後忠班為英語資優班、誠班為數理班、勤班為體育班。
108學年度後新增孝班為全球學程班。 此外,因為今年來少子化影響,國中部班級減班,104學年度只招收6班,約120人;108學年度共7班,180人。

資優教育

西松高中設有英語資優班。於高一入學時進行招考。英語資優班採小班制,每班至多30人(正常班級一班約36~37人)。課程設計包含英語戲劇、中級聽講、專題演講、英文文學......等,藉由校內傑出英語老師及數位外聘的教師授課,以增進學生對英語的能力及學習意願。98學年度之前英資班編排在眾班之後、體育班之前,是為誠班。98學年度英資班編為忠班。體育班為勤班。該年升上高二的英資班也改為忠班,為二忠;而升上三年級的依然為忠班,為三忠。

103學年度成立第一屆數理班,編為誠班。

西松高中於107年決定投入國際教育課程,於107年12月申請IB國際文憑大學預科課程 (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Diploma Programme,簡稱IBDP) 學程,並於108年學年度, 奉教育部核准成立「全球學程班」(北市教綜字第1083030951號),簡稱「全球班」(每班25人, 於高一入學時招考),作為未來IBDP課程的預備。

行政單位




校長室內有校長室及秘書室
教務處內有教學組、註冊組、實研組、設備組
學務處內有訓育組、體育組、衛生組、生輔生教組
教官室內有軍訓教官、生命教育教師
輔導室內有輔導組、資料組、特殊教育組
圖書館內有圖書館主任、資訊組、圖書館館員、服務推廣協助教師
總務處內有文書組、事務組、出納組
國中部兼創意發展處內有主任、實驗研究組
國際部內有主任、5位國際文憑儲備教師(含一名外師)
人事室人事室
會計室會計室

相關條目

外部連結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