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迪·路易斯

愛德華·占士·"艾迪"·路易斯英語:1974年5月17日),簡稱艾迪·路易斯英語:),出生在喜瑞都,是一名美國足球員,現效力美職聯球會洛杉磯銀河

Eddie Lewis
個人
全名 Edward James Lewis
出生日期 (1974-05-17) 1974年5月17日
出生地點 美國喜瑞都
身高 5英尺10英寸(1.78)
位置 中場
現在所屬 洛杉磯銀河
球衣號碼 6
青年隊
1992–95 洛加大仙熊
職業*
年份 球隊 ()
1996–99
2000–02
2002–05
2005–07
2007–08
2008–
聖荷西地震
富咸
普雷斯頓
列斯聯
打比郡
洛杉磯銀河
115 0(9)
016 0(0)
111 (15)
085 0(8)
024 0(0)
036 0(2)
1996– 美國 082 (10)
* 職業次數與數僅計算國內聯賽部份
最後更新於:17 July, 2009
‡ 次數和數
最後更新於:21 June, 2008

球會生涯

早期

路易斯就讀於喜瑞都高校,後來在1995年時成為洛杉磯加利福尼亞大學的大學足球員。在1996年美職聯大學選秀中,路易斯在第三輪被聖荷西地震選中。路易斯在聖荷西地震效力了四年,在他加盟的第二個球季,路易斯已經成為了正選球員。原本路易斯是司職前鋒的,後來在職業足球生涯早期便轉為出任左中場。路易斯合共替聖荷西地震上陣了115場,攻入9球及交出35個助攻,這些表現令到他在1999年贏得美職聯最佳11人

富咸

2000年,路易斯轉投英格蘭球會富咸。路易斯在富咸度過了三個球季,但是並未有上陣過太多次,尤其是在他效力的最後一年,適逢富咸升上英超2001/02球季,路易斯僅上陣了一場。路易斯合共代表這倫敦球會上陣了14場並攻入1球。

普雷斯頓

2002年,路易斯加盟普雷斯頓並效力了三年,儘管路易斯並沒有時常入球,不過他一貫的表現卻引起了球迷的巨大反響。

列斯聯

2005年6月,路易斯自由轉會至列斯聯[1]

路易斯在艾蘭路球場的表現令人印象深刻。這位任意球能手在對般尼的賽事中射入妙絕的自由球,其後在更重要的附加賽首回合,對其前球會普雷斯頓亦射入自由球。2006年夏天狼隊希望羅致路易斯,不過被列斯聯主席肯·碧斯所拒絕[2]。2006/07球季,路易斯仍然是列斯聯的常規左翼。領隊丹尼斯·韋斯上任後不久,路易斯轉為出任左閘,但之後,路易斯重回其左翼位置,不過在餘下的賽季中,路易斯一直輪流出任這兩個位置,當季他替列斯聯攻入了3球。

在5月出版的列斯雜誌《Leeds Leeds Leeds》中,路易斯表示就算列斯聯降落英甲,他仍然會留在艾蘭路球場。2006/07球季完結後,路易斯被列斯聯球迷評選為年度最佳球員[3],成為球會史上第四位非英國球員獲得此殊榮。

打比郡

2007年7月,路易斯的合約結束後,他與打比郡簽下了兩年合約。2007年11月10日,路易斯在對韋斯咸的賽事中攻入了一球烏龍球[4]。2008/09球季,路易斯同意與打比郡解約,並前往美職聯打滾[5]

洛杉磯銀河

2008年8月21日,路易斯加盟洛杉磯銀河[6],並在前美國領隊布魯斯·艾連拿的麾下效力。

國際賽生涯

1996年10月16日,路易斯代表美國在對秘魯的賽事中首次亮相,由於當時大部分常規美國國腳因工資問題而抵制了這場賽事,使到路易斯獲得了機會。與大部分在這場比賽中上陣的球員不同的是,路易斯保持著其國腳地位,截至2007年10月已代表美國上陣了73場。路易斯亦參與了2002年世界盃,並在對墨西哥的賽事中將球傳給蘭頓·當奴雲,而後者亦不負所託攻入賽事中的第二球,最終的比分是2-0。

由於左中場位置的競爭非常激烈,尤其是達馬高斯·比士利的威脅,路易斯在2005年後期轉為出任左閘,並在2005年8月17日對千里達的賽事中首次以左閘位置身份上陣。雖然路易斯在球會時仍然是出任左中場,但路易斯亦樂意在國家隊中出任左閘。

2006年5月2日,路易斯再此被列入世界盃大軍名單中。路易斯以左閘身份在對捷克的賽事中上陣,但最終以0-3大敗。其後,美國戰平了最終冠軍意大利,而路易斯則在對加納的賽事中重返左中場的位置。

參考資料

  1. (英文). Sky Sports. 22 June 2007 [2007-06-22].
  2. (英文). LeedsUnited.com. 13 September 2006 [2006-09-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年9月29日).
  3. (英文). LeedsUnited.com. 15 May 2007 [2007-05-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年5月16日).
  4. (英文). BBC Sport. August 20, 2007 [2007-08-20].
  5. (英文). 2008.
  6. (英文). 21 August 2008.

外部連結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