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松太道

苏松太道,中后期依其驻地又俗称为上海道,为清朝江蘇省下属的道级行政区之一,辖管苏州府松江府太仓直隶州顺治年间驻地为太仓,康熙时期驻地为苏州,雍正之后驻地为松江府下辖的上海縣

上海道台衙门遗址

沿革

清顺治二年(1645年)七月乙卯,置分巡苏松兵备道,隶江宁巡抚[1]:260,道署驻太仓州[1]:260[2][3][4][5],下辖苏州松江2府[1]:260[2][5],兼理粮储、水利、农务[1]:260。康熙二年(1663年),增辖常州府[3][4],改设为分守苏松常道[1]:260[3][4][6],道署移驻苏州[2][3][4][5]。康熙六年(1667年)七月,裁分守苏松常道[1]:260

康熙九年(1670年)四月丁亥[1]:260,复置分守苏松常道[2],驻苏州府[1]:260,下辖苏州、松江、常州3府[1]:260[5]。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十一月癸巳,裁苏松常道[1]:260,苏州、松江2府由督理苏松常镇粮储道兼理[1]:258、260[7],常州府往属江镇道[1]:259、260[2][5]

雍正二年(1724年)九月己巳,复置分巡苏松道[1]:260,驻苏州府,下辖苏州、松江2府[1]:260。同月,升苏州府太仓州为太仓直隶州[1]:270,仍以分巡苏松道领之[2]。雍正八年(1730年)八月壬寅[1]:260、263,置太通道[1]:263,太仓直隶州往属之[5][7],分巡苏松道移驻松江府上海县[1]:260、263[2][3][4][5][6],兼管上海关税务[1]:260。雍正九年(1731年),加兵备衔[1]:260。同年,建道署于上海县城大东门内[5]

乾隆六年(1741年)八月丙午[1]:260、263,裁太通道[1]:263,太仓直隶州还属分巡苏松兵备道[1]:260、263[7],分巡苏松兵备道改称为分巡苏松太兵备道[1]:260。乾隆十三年(1748年),关防为分巡苏松太仓等处地方兵备道,按察使司副使衔[1]:260。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三月丁未,兼水利衔[1]:260。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三月丙子,因苏州府改由督理苏松常镇太粮储道管辖[1]:258、260,道名改为分巡松太兵备道兼管水利[1]:260。嘉庆十七年(1812年)五月乙亥[1]:258、260,因督理苏松常镇太粮储道不再分巡地方[1]:258,苏州府还属分巡松太兵备道兼管水利[1]:258、260,道名改为分巡苏松太仓兵备道兼管水利[1]:260,通常简称为苏松太仓道苏松太道[5]

职权

分巡苏松太兵备道兼治军民,除了擁有道標營兵力外,也有權調動轄區之內的綠營兵卒,因此苏松太道台雖是文職官吏,但是實際上也掌握一部分軍權。這與一些特殊地方的道台(如台灣道)頗為相似。

苏松太道道员屬重要官員,雖為正四品官,但任滿之後大多都升為正三品按察司(正三品)或從二品布政司,也有直接升巡撫總督的例子。

雍正之后,苏松太道道台衙门设在上海縣城大东门内,今上海市黄浦区(原南市区)的巡道街上。该衙门兴建于雍正九年(1731年),占地14亩,如今尚有上海道衙門遺址可尋。

历任道员

參考文献

  1. 傅林祥 林涓 任玉雪 王卫东. . 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3年10月 (中文(中国大陆)‎).
  2. 《上海通志》编纂委员会. . 上海人民出版社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5年4月 (中文(中国大陆)‎).
  3. 《上海旧政权建置志》编纂委员会. .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1年8月 (中文(中国大陆)‎).
  4. 《上海旧政权建置志》编纂委员会. .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1年8月 (中文(中国大陆)‎).
  5. 《上海地名志》编纂委员会. .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1998年12月 (中文(中国大陆)‎).
  6. 《上海旧政权建置志》编纂委员会. .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1年8月 (中文(中国大陆)‎).
  7. 江苏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5年1月 (中文(中国大陆)‎).
先前機關:
大明南直隶松江府
上海最高行政机关
顺治2年(1645年)-宣统3年(1911年)
後繼機關:
中华民国沪军都督府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