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戎

茅戎先秦戎人的一支,先秦戎狄人群是由先秦華夏人群分裂出的一支[1],與匈奴、鲜卑等游牧民族不存在關係[2]。茅戎在周朝初年活动于今山西省平陆县西南一带,一说分布于在河南省修武县济源市西一带。亦称贸戎

茅戎
周朝诸侯国
国都山西省平陆县西南
灭亡原因晋国所灭
史书记载左传·成公元年》

秦穆公元年,伐茅戎(茅津),获勝。[3]秦穆公伐晋国,从茅津渡黄河,封崤山之尸而还。[4]周定王十七年(前590年),周朝王师背盟来击茅戎,反为茅戎击败于徐吾氏。或说茅戎即[5]。以后渐與周边社群融合而。

参考资料

  1. 《农业类型的演变与戎狄族群的兴起》指出「晚商以前北方地区皆为华夏族群的活动地域,所谓『戎狄』族群应当是下一历史阶段里从华夏族群中分裂出去的一部分,因此,华夏与戎狄在血缘上本亦同源。」
  2. 林沄《夏至戰國中國北方長城地帶遊牧文化帶的形成過程》指出「司馬遷的匈奴列傳是綜合了大量先秦時代有關北方長城地帶的文獻記載寫成的,有整理和保存重要史料方面功不可沒。但是,他和当時許多漢族的知識分子一樣,認為先秦文獻中活躍在北方長城地帶的戎狄,與秦汉時的匈奴、東胡等遊牧民族屬於同一族群。從而造成了兩個相互关連的歷史誤解:一、先秦的戎狄就是秦漢時的匈奴、東胡的前身,二、北方長城地帶自古以来被遊牧民族占居,後來才被中原農業居民向北方的拓展而逐步排擠到更北的地區。…… 結合環境學和體質人类學的研究,可以看出,先秦文獻中的戎、狄,和戰國才活躍在北方長城地帶的東胡、匈奴並非同一族群。北方長城地帶在新石器時代晚期基本上是農業地帶,它之變為遊牧人往来馳騁的地帶,是文化、生態環境、族群等變動的因素交互作用下形成的一個复雜過程。」
  3. 史記》卷五。張守節史記正義》:“《括地志》,茅津及茅城在陝州河北縣西二十里。”《水经·河水注》:“河北对茅城,故茅亭,茅戎邑也。”
  4. 春秋经》文公三年
  5. 《春秋经》成公元年
  • 《中国历史大辞典》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