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寮後菱洲宮

草寮後菱洲宮位於臺灣臺南市北區,舊稱「天王爺館」[3]或「王爺館」[1]。該廟原主祀王爺,後改以玄天上帝為主神[3][1]

草寮後菱洲宮
基本資訊
所在地  中華民國臺灣臺南市北區成功路524號[1]
創建年份 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或
咸豐年間[1][2]
主神 玄天上帝

沿革

菱洲宮所在地過去有河流經過,據說某日有艘王船飄來,上面的王爺神像[註 1]被附近居民發現後,乃建廟祭祀,當時稱為「天王爺館」[3][1][2]

當地因為哨船港[註 2]一度變得發達起來,該廟因而香火鼎盛[3][1]。但據說因為日治初期,日軍駐紮在媽祖樓並將馬棚(馬廄)搭在金瀛街,當地遂被稱為「草寮後」[註 3],居民也因避開日軍而遷出,該廟香火也受影響[2][3]。明治卅九年(1906年),該廟重修過[2]

二次大戰後,金瀛街(草寮後街)先改稱「安民街」,後來改稱菱洲街,現為成功路的一部分[3][2]。該廟在民國51年(1962年)成立管理委員會,並集資重建廟宇,廟名也改為菱洲宮[3]

菱洲

菱洲是道光年間,軍工道廠(立人國小一帶)西邊因為泥沙淤積而形成的陸地,當時該廠招收佃戶開墾田園,收取租金[3]。其名稱由來一說是早年地形像菱角,另一說是因為當時陸地零星浮沙洲出,叫「零州」,取其音轉成「菱洲」[3]

過去在菱洲宮周邊有因此宮而得名的菱洲東街、菱洲西街、菱洲北街、菱洲南街,後來約在民國70年(1981年)左右,陸續變成海安路、金華路、臨安路、成功路的一部分[2]

註釋

  1. 一說當時上面已有五王神像[2],即天王爺與雷、朱、范、許等四府王爺[3]。另一說當時只有四位王爺,後來玄天上帝在南鯤鯓代天府五府千歲代天巡受行經菱洲宮時,邀請五府千歲一同駐駕[1]。五府千歲同意後要求信徒將金身雕成花面無鬚以便五位王爺皆能附駕,並以范府千歲為主要神靈[1]
  2. 是為了軍工道廠的戰船出入而挖的人工渠道,現已加蓋變為排水溝[2]
  3. 另有說法認為當地發展較慢,二次大戰後仍人煙稀少,遂以「草寮後」稱呼這裡散居的住戶[2]

參考來源

  1. 張溪南、黄明漢. .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2013-12: 頁102、115─117. ISBN 978-986-03-9420-7.
  2. .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1999-02: 頁262─265. ISBN 957-02-3370-2.
  3. 陳秀琍、黃建龍、陳信安、謝佳芸、紀幸芯. .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2014-12: 頁115、116、120、121. ISBN 978-986-04-3029-5.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