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素霞

蘇素霞(1943年8月21日-1964年7月16日),人稱「綠島百合」,臺灣臺東縣綠島鄉南寮村人,在臺灣白色恐怖時期的火燒島上,和獄方人員劉覺生、政治犯曾國英有三角戀,20歲時嫁給劉覺生並於其婚宴上自殺。其戀情後來拍成台視八點檔《台灣百合》。

蘇素霞
出生(1943-08-21)1943年8月21日
日治臺灣台東廳台東郡火燒島庄(今台東縣綠島鄉
逝世1964年7月16日(1964歲-07歲-16)(20歲)
 中華民國臺灣省台東縣卑南鄉
配偶劉覺生

生平

蘇素霞是綠島鄉南寮村人,伯父是當時綠島鄉長。她被喚為「綠島百合」,島上官兵多競相追求,其中之一為政戰官劉覺生。[1]

一次新生訓導處安排戲劇《勾踐復國》,蘇素霞被邀請飾演鄭旦,在排演期間認識政治犯曾國英,進而相戀[2]。在1963年,新生訓導處為慶祝「總統蔣公華誕」的《太平艦復仇記》話劇中,蘇素霞扮演女主角,而男主角為曾國英[1]

1964年6月間,蘇素霞攜帶曾國英私函,到屏東潮州尋訪曾國英的姊姊,談及兩人私訂婚約[1]。曾國英獄中難友吳鍾靈在2003年接受TVBS訪問時,表示曾國英姊姊給弟弟曾國英的信提及婚約詳情,被劉覺生發現,因而曾國英被關進碉堡、蘇素霞親人遭到施壓[3]

1964年7月15日[4],蘇素霞與劉覺生在台東縣卑南鄉知本舉行婚宴,在向客人敬酒時,身為新娘的她就失蹤[1]。次日[5],她被發現在飯店廁所服毒身亡[1]

綠島人權文化園區新生訓導處第三大隊展示區的牆壁上,寫有曾國英、黃金島傅如芝等人犯。

身後

骨灰下落

蘇素霞骨灰由其兄長蘇石榮[6]及劉覺生共同將骨灰送往台東海山寺[1],於1964年7月18日,農曆六月十日,寄入[4]。被送回隊上的曾國英,之後從難友口中得知蘇素霞身亡,出獄後曾向遺族詢問骨灰處,卻得不到確實答覆[1]。多年後,許昭榮發現蘇素霞骨灰,與難友湊約十萬元,想給她買一座面對綠島故鄉的蓮位[7]

海山寺彌陀殿

2003年8月21日,蘇素霞60歲冥誕,楊金海[8]、許昭榮、陳銘城等人這段期間在海山寺舉行追思、公祭,並準備移靈至新購蓮位,但遺族只有她的堂弟蘇逢明、堂妹蘇麗美兩位到場。遺族家人還來電於寺方,表示不同意遷移骨灰;寺方也不同意將其骨灰移到新蓮位,更堅持不打開彌陀殿地下室、不准他們和記者到地下室探視骨罈。最後海山寺住持釋紹弘出面婉拒並欲退還訂金,但許昭榮拒絕寺方退回訂金。[7]

故事流傳

但即便在最黑暗、最恐怖的年代,還是有人性在,甚至,有愛情在。
我在綠島期間,就曾聽說過一段凄美的愛情故事。
〈從火燒島到綠島〉[9]

此事在綠島民間和政治犯中間傳誦[10]。劉覺生之後與蘇素霞的姊姊結婚[2];曾國英出獄後也結婚生子,但工作不順、又經常被列管調查,其妻帶子女棄他而去,1989年病逝[1]

1997年,蘇素霞雙親接受許昭榮、陳銘城、與洪隆邦訪問時抱怨女兒倔強、癡心,也責怪曾國英未出獄就私下訂婚,並讚賞劉覺生還介紹蘇素霞弟到公家機構任職[11]

許昭榮把這故事寫成小說〈台灣百合〉,發表在《文藝春秋》刊物上[2];2003年他還希望明年能為蘇素霞在綠島建立「貞烈碑」,作為她61歲冥誕的生日禮物[4]。楊金海要把蘇素霞寫到回憶錄,但其遺族認為歷史的撰述太沈重,也強調劉覺生並無逼婚,表示尊重蘇素霞嫁人、結束生命的每個選擇[8]

台視總經理鄭優受此悲戀感動,促成影射蘇素霞戀情的八點檔《台灣百合》在2004年上映;蔡振南寫了片頭曲《人生借過》及片尾曲《山棧花》[12]

簡上仁寫有《望春的百合》來紀念蘇素霞,歌詞中「遠遠的朋友是白雲」即暗指曾國英,「微微的春風伴著阮」則是劉覺生[13]

參考

  1. 陳銘城. . 《台灣日報》. 2003-08-20 (中文(台灣)‎).
  2. 江述德. . . 臺灣: 遠流出版社. 2010-11-01. ISBN 9789573267225 (中文(台灣)‎).
  3. 邱顯辰、顏長益. . TVBS. 2003-08-20 [2016-01-12] (中文(台灣)‎).
  4. 許昭榮. . 《自由時報》. 2003-09-01 [2016-01-12] (中文(台灣)‎).
  5. 黃金島. . . 臺灣: 遠流出版社. 2004-12-01. ISBN 9578014538 (中文(台灣)‎).
  6. 林崑成. . 《中國時報》. 2003-08-20 (中文(台灣)‎).
  7. 許昭榮. . 《自由時報》. 2003-08-31 [2016-01-12] (中文(台灣)‎).
  8. 劉錦源. . TVBS. 2003-08-20 [2016-01-12] (中文(台灣)‎).
  9. 笑蜀. . . 臺灣: 華品文創. 2013-06-18. ISBN 9789868911239 (中文(台灣)‎).
  10. 高金郎. . . 臺灣: 前衛出版社. 1991-06-01. ISBN 9789578011878 (中文(台灣)‎).
  11. 陳銘城. . 《民報》. 2015-07-21 [2016-01-12] (中文(台灣)‎).
  12. 秦美華. . 《新台灣週刊》 (台灣: 本土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2004-11-15, (第451期) (中文(台灣)‎).
  13. 戴郁軒、崔禹恬、葉潔安、蕭安育、陳穎萱. . . 臺灣: 賴和文教基金會. 2012 (中文(台灣)‎).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