蚤蝇

蚤蠅 (Phorid fly)又名為駝背蠅,為一类小型的蒼蠅,外貌與果蠅近似,除駝背的特徵外,其他特徵包括複眼黑色、觸角鞭節膨大、後足腿節膨大,翅在接近身體部位的翅脈較粗且短,其他翅脈則較細、不明顯。常出現在屍體腐敗後期。屬於雙翅目蚤蠅科学名:Phoridae),估计有超过4000个物种,分成4个亚科230个。臺灣在過去的紀錄有17個屬69種,其中異蚤蠅屬(Megaselia)為大宗,約有40種,最常見的是別名棺材蠅的蛆症异蚤蝇Megaselia scalaris)。另一物種Euryplatea nanaknihali體長僅0.4公釐,是世界最小的蒼蠅[1]

蚤蝇科
瘤背是蚤蝇科的典型特徵
科学分类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节肢动物门 Arthropoda
纲: 昆虫纲 Insecta
目: 雙翅目 Diptera
亚目: 短角亚目 Brachycera
下目: 家蝇下目 Muscomorpha
总科: 扁脚蝇总科 Platypezoidea
科: 蚤蝇科 Phoridae
亚科
  • 扁蚤蝇亚科 Aenigmatiinae
  • 裂蚤蝇亚科 Metopininae
  • 蚤蝇亚科 Phorinae
  • Sciadocerinae

生態習性

基本上除了寄生蠅之外的蠅科同類一樣,都是食腐性的蒼蠅。不過與麗蠅金蠅不同的是,蚤蠅是在屍體腐敗後期時才會群聚,這點與果蠅頗為類似。因蚤蠅的背部隆起,故又名為駝背蠅。

寄生性蚤蠅

寄生性蚤蠅是目前已知能將社會性昆蟲消滅的種類之一,這種蚤蠅是以真菌為食,並帶有真菌的孢子囊。一旦昆蟲被此種蚤蠅叮咬的時候,真菌的孢子便會侵入受害蟲體內發育。被真菌「寄生」的蟲子會行動遲緩,然後死亡,死亡之後體表會出現真菌的絲狀體,然後在窩巢中傳散,造成一群昆蟲死亡,且成木乃伊狀,在國外便曾經發生過蜂農因蚤蠅而損失蜂箱,最後棄業而轉行的例子。不過話雖如此,一些種類的寄生性蚤蠅卻是入侵紅火蟻的昆蟲天敵,入侵紅火蟻的天敵之一就是寄生性蚤蠅',連蟻獅(蟻蛉之幼體)和蜘蛛都不是入侵紅火蟻的對手。寄生方式有用真菌孢子的方式,利用螞蟻的共食性來消滅的,另外一種便是如同成體寄生性寄生蜂寄生蠅一樣,在入侵紅火蟻體中產,幼蛆孵化之後會爬至火蟻的頭部「定居」,使入侵紅火蟻無法正常行動,最後使之死亡。但是此種蚤蠅卻是很稀少的,幾乎只有在熱帶地區的樹林中才可能被發現。

參考資料

  1. Brown, B.V. 2012: Small size no protection for acrobat ants: world's smallest fly is a parasitic phorid (Diptera: Phoridae). Annals of the Entom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105(4): 550-554. doi:10.1603/AN12011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