裂口女


裂口女裂嘴女日语:),是日本都市傳說的一種現代妖怪,通常是一名披頭散髮、用口罩矇着裂的女人形象,是1979年春天至夏天傳遍日本全國各地的都市傳說

日語寫法
日語原文
假名
平文式罗马字

透過網際網路的傳播,裂口女傳說在2004年登陸韓國;2007年3月,日本拍攝了第一部裂口女電影,而再度成為熱門話題。

造成的社會問題與影響

1979年「裂口女傳說」像傳染病一般蔓延,橫掃全日本的校園,引起社會大眾極度的不安。起初,只是小學生之間流傳的話題。直到部分學生被嚇得不敢獨自去上學,家長們才發覺事態的嚴重性,並在聯絡簿寫下注意事項,要求老師特別留意學童們的安全,甚至演變成學校出面向警方請求協助,加強校園周邊的巡邏工作,鬧得最兇的地區,當地學校還一度被迫全面停課。

1979年的6月21日,一位25歲的女性裝扮成裂嘴女的樣子惡作劇,拿著菜刀到處徘徊,因違反日本的「銃刀法」而被逮捕。

1979年8月,這個曾經席捲全國的謠言迅速的冷卻了下來,這是因為進入了暑假,孩子們不再像在學校時那樣有那麼多機會交流,才使得謠言也慢慢的退燒。

在進入到1990年代時,伴隨著整形手術跟醫療上的失誤,謠言再度蔓延開來,謠傳中裂嘴女的真實身分其實是一位因為整形手術失敗而失去理性的女性。

谣言内容

根据坊间传说,独自走夜路的孩子,很可能会碰见一个戴着口罩的女人,这可不是在感冒时戴口罩,以防传染他人的好心人,而是個怪物。

如果你(妳)是單獨一個人她会叫住你(妳),並問你(妳):“我漂亮吗?”,如果孩子没有回答的话,就会被裂口女用随身携带的一把剪刀给杀害,如果孩子回答「漂亮」,裂口女就会把口罩摘开,露出那无法合拢的嘴缝,并问:“现在又如何呢?”,如果孩子回答「不漂亮」,那就会被她砍死,如果孩子回答「漂亮」,她就会剪开孩子的嘴,以讓他(她)變成像她一樣「漂亮」。想从她手中逃脱是不可能的,因为她很快就会再次出现在受害者面前。

这个1970年代的传说,再次以谣言的形式出现。想要從她手中逃脫也不是完全沒有辦法。有传言称:“裂口女也会对那些模棱兩可的答案感到迷茫,即不回答“是”或“否”,而是“折衷”,例如「一般般」。当她不确定自己该做什么,而陷入迷茫时,恰好给受害者逃脱的机会。另外一个退路就是告诉她「抱歉,我很忙,要去赴約」这会得到裂口女的原谅,她自己也会道歉。这个传闻还有一个版本,当受害者拿水果或糖果扔她的时候,她会把这些东西捡起,从而獲得逃脱的机会,但如果她還是跑向你的话,你很有可能被她追到。

特徵

日本

裂嘴女的特徵雖然有著各種不同的說法,但都會有幾個相似共通點,那就是身長高大、長髮披肩、身穿大衣、用口罩或圍巾遮住嘴巴的年輕女性。

會向放學回家的小孩詢問道:「我漂亮嗎?」。回答「漂亮」的話,就會一邊說著「...這樣也漂亮嗎?」一邊脫下她的口罩,而在口罩下的是一張裂到耳朵的血盆大口。 回答「不漂亮」的話,她就會生氣的用剪刀或是鐮刀把對方給殺死,而回答「漂亮」的話,就會把對方的嘴給剪開或割開,讓對方也像她自己一樣「漂亮」。

如果不回答轉身跑掉的話,就會以大約六秒至十二秒就可以跑完百米的速度追上來。

歷年來日本各地都有人聲稱目睹過裂口女的出現,對家長及孩子們造成相當大的困擾,教育部甚至為此提出相應對策。

由來

自古以來,裂口女出現的原因眾說紛紜。比較接近現代的說法是:據說裂口女本來是個大美女,有一天她去做唇形的整容手術時,因為聞到醫生「髮膠」的臭味,從麻醉中醒來,掙扎著身體,结果醫生不小心剪到把她的嘴巴剪開了,那個女人醒來了,看到自己毁容後的長相,生氣地用剪刀殺了那個醫生,跑了出去,變成妖怪。

亦有其實是被犬靈附身的說法:祖先一代利用犬神亂做壞事、賺黑錢而遭到詛咒,子子孫孫的嘴巴會裂開,死後永不得超渡,變成妖怪。

也有幾種說法是:因為重大事故而傷到臉的幽靈、被凶暴的母親傷到臉的女性、其中也有裂嘴女有姐妹的說法存在。2004年,韓國也有許多目擊傳聞出現。2007年,裂口女传说传入中国,引起中国网民热烈讨论。

應對方法

常在有『三』這個字的地方出現。根據目擊者描述,裂口女跑得相當快,大約六秒至十二秒就可以跑完百米,有些學校還傳出一秒的記錄,依照這種速度,想逃走幾乎是不可能的。 但如果對著她大喊三聲波馬豆(POMADE髮蠟的意思),她會突然露出痛苦的表情,就可以趁她不注意的時候順利逃走。

還有就是她非常的喜歡吃糖,只要給她糖吃,她就高興的離開。如果隨身攜帶髮膠便可以嚇退裂口女或噴它髮膠,也有人說如果給她琥珀色的麥芽糖或是巧克力,她就會滿足地離去。還有在岡山一帶盛傳「裂口女從背後拍你的右肩時,如果從左邊回頭就不會被殺掉。」,在東京則傳出「飛奔至唱片行或是化粧品店可以保命」依據各地不同的情況,也有各式各樣的防範措施。

根據部份學者的分析,裂口女傳說很可能傳承自《四谷怪談》裡的阿岩,因為自己變成了醜女而心生報復。

參考文獻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