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習得裝置
最初由諾姆·杭士基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LAD概念是一种本能的心智能力,使婴儿能够获得和产生语言。它是语言先天論的一部分。该理论断言人类出生即具有「與生俱來的能力」或本能以习得语言。支持LAD的主要论点是来自刺激貧乏,该论证认为,因为儿童永远无法接觸到否定證據,也很少接受第一语言的直接教学[2],除非儿童对语法具有重要的先天知识,否则他们无法這麼快速地学习语言。 [2]
语言习得装置(英語:,)是人类心智的假想模块,用于解释儿童天生的语言习得倾向。 [1]
语言学 |
理论语言学 |
应用语言学 |
其他 |
杭士基在解释LAD时指出,由於单词形式(字符串)和语法顺序的關係,语言是无限的。单词形式會组成语法正确的单词序列,而這些单词序列會汇集到每种独立语言的有限词典中。因此,LAD的任务,就是从无限语法中选出正确的語法以對應於呈现给個體(例如孩子)的语言。然而,杭士基的观点导致了一些问题,比如:「孩子如何选择一种特定语言的正确语法?」,對此有缺乏负面证据(由布萊恩·馬威尼提出)、天生普遍语法(由杭士基提出),以及无差错学习等观点 。 [3]
馬威尼专注于负面证据的贫困,认为没有足够的证据支持无差错学习以及普遍语法存在。如果建成這樣的系统,該系統則會是“有预测性的”,因此在這種情況下,固有的LAD将會收錄設定好的普遍语法。 [4]
参考文獻
- Chomsky 1965, p. 25.
- VanPatten & Benati 2010, p. 101.
- Hausser, Roland. . Journal of Child Language. 2004, 31 (4): 919–922. doi:10.1017/S030500090400635X.
- Macwhinney, Brian. . Journal of Child Language: 883–914. PMC 1876779. doi:10.1017/S0305000904006336.
來源
- Briscoe, Ted. . Language. 2000, 76 (2): 245–296. doi:10.1353/lan.2000.0015.
- Chomsky, Noam. . MIT Press. 1965.
- Kennison, S. M. . Los Angeles: Sage. 2013.
- VanPatten, Bill; Benati, Allesandro G. . Continuum. 2010.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