誣告罪 (中華民國)

誣告罪,《中華民國刑法》上的一個罪名,是妨礙國家審判權正常執行的犯罪。當原告做出不實的控訴,致使公務員進行調查或偵查,使得被告有可能面臨刑罰行政罰時,這個罪名就可能成立。根據《中華民國刑法》,這可以處七年以下有期徒刑[1]

1929年中華民國最高法院「18年上字第33號判例」認為,誣告罪為妨害國家審判權之罪,故就其性質而論,其直接受害者是國家,意即國家因誣告而進行不當審判事務;至於個人受害,則是國家進行不當審判事務所發生之結果,與誣告行為不生直接之關係;所以此判例認為,原告以一訴狀誣告數人,僅能成立一個誣告罪[2]。但2006年5月11日,該院發布「台資字第0950000413號公告」,以此判例「不合時宜」為由宣布不再援用此判例[3]

1929年中華民國最高法院「18年上字第1228號判例」要旨:「誣告罪之成立,固以向該管公務員誣告為要件;惟所謂『該管公務員』者,實包括有偵查犯罪權之一切公務員在內。」

相關罪名

參見

参考文献

  1. 《中華民國刑法》第169條第一項:「意圖他人受刑事或懲戒處分,向該管公務員誣告者,處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2. 中華民國最高法院18年上字第33號判例要旨:「誣告罪為妨害國家審判權之罪,故就其性質而論,直接受害者係國家;即國家之審判事務,每因誣告而為不當之進行。至個人受害,乃國家進行不當審判事務所發生之結果,與誣告行為不生直接之關係;故以一訴狀誣告數人,僅能成立一誣告罪。」
  3. 中華民國最高法院台資字第0950000413號公告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