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皮亞傑

尚·皮亞傑法語:1896年8月9日-1980年9月16日),全名尚·威廉·弗里茲·皮亞傑法語:),瑞士人,是近代最有名的發展心理學家,同時也是哲學家。他的认知发展理论成為了這個學科的典範。皮亞傑早年接受生物學的訓練,他在大學讀書時就已經開始對心理學有興趣,并曾涉獵心理學早期發展的各個學派如病理心理學精神分析學荣格潛意識心理學弗洛伊德的學說。皮亚杰从1929年到1975年在日内瓦大学担任心理学教授。

尚·威廉·弗里茲·皮亞傑
出生(1896-08-09)1896年8月9日
瑞士紐沙特
逝世1980年9月16日(1980歲-09歲-16)(84歲)
瑞士日內瓦
知名于建構主義發生認識論認知發展論物體恆存概念自我中心主義
科学生涯
研究领域發展心理學知識論
受影响于伊曼努爾·康德亨利·柏格森皮耶·珍尼特詹姆斯·馬克·鮑德溫
施影响于巴貝爾·英海爾德傑若米·布魯納勞倫斯·柯爾伯格哈沃德·加德納湯瑪斯·孔恩西摩爾·派普特安伯托·艾柯

生平

皮亚杰出生在瑞士法语区的纳沙泰尔,父亲亚瑟是纳沙泰尔大学的中世纪文学教授。他是个早熟的孩子,对生物学,特别是软体动物很有兴趣,中学毕业之前在这方面已经发表了许多论文。他漫长的科学生涯开始于1907年他11岁时发表关于患白化病的麻雀的短文。此后70年中他写了60多本书和一千五百篇多论文。

这时他从瑞士搬到法国,在Grange-aux-Belles 阿尔弗雷德·比奈(比奈智力测验的发明者)开办的男校教书。1921年,他回到瑞士,担任日内瓦卢梭学会会长。

1923年,他和Valentine Châtenay结婚,他们的3个孩子都是他研究的对象。

认知发展阶段

皮亞傑最著名的學說,是他把兒童的認知發展分成以下四個階段:

  1. 感知运动阶段(感覺-動作期,Sensorimotor, 0-2岁)靠感觉获取经验。1歲時發展出物體恆存的概念,以感覺動作發揮图式的功能;
  2. 前运算阶段(前運思期,Preoperational, 2-7岁)已經能使用語言及符號等表徵外在事物,具推理能力但不符邏輯,不具保留概念,缺乏可逆性,以自我為中心,直接推理,集中注意力,
  3. 具体运算阶段(具體運思期,Concrete Operational, 7-11歲)了解水平線概念,能使用具體物之操作來協助思考;
  4. 形式运算阶段(形式運思期,Formal Operational, 11-16歲)開始會類推,有邏輯思維和抽象思維。

這四個階段有以下的特色:

  1. 發展順序不變,但具有個別差異。
  2. 具有普遍性(不具文化特別性)。
  3. 依賴認知發展,但可普遍化為其它功能。
  4. 各發展階段都是在邏輯上有組織的整體。
  5. 各階段的順序是自然的階層(所有成功發展的階段都會有前面階段的元素參與合作,但後一階段比起前面的階段,更加不同,而且更加統整)。
  6. 每個階段,在思考模式上會表現出質的不同,而不僅僅是量的差異。

皮亞傑提出認知發展過程或建構過程有四個核心概念:

  1. 基模(图式)(schemas):將知識形像化,成為一個概念模型。知識可以透過同化或順化來達成。
  2. 同化(assimilating):將新知識和舊有知識類比,並作出關連。
  3. 調適(順化,accommodating):將舊知識的概念模型改變調適,以容納新的內容。
  4. 平衡(equilibrium)

這種形像化過程不會完全只有同化或順化的過程,而是兩者之間的一個平衡點。找出這個平衡點的過程就是平衡。平衡有三種:

  1. 第一種平衡是同化和順化之間的聯繫。
  2. 第二種平衡是基模與基模之間的平衡。
  3. 第三種平衡是一種調節個體部分知識與整體知識之間關係的平衡。

雖然皮亞傑的理論有部份跟維高斯基(Vygotzky)的理論相似,但相信皮亞傑的理論應該跟維高斯基的理論沒有關連。 皮亞傑的發展心理學理論廣泛流傳。在其中,哲學家,也是社會理論家哈贝马斯將皮亞傑的理論結合到他的研究中,而以溝通行動論聞名。

皮亚杰的儿童心理观

皮亚杰把儿童看成建造自己的个人知识理论的小哲学家和科学家。

影响

计算机科学和人工智能领域

西摩爾·派普特就是根據皮亞傑的理論而開發了可讓兒童學習使用電腦的Logo程式語言Alan Kay以皮亞傑的理論為基礎,開發了Dynabook編程概念。以上這兩項技術,都是現今我們日常使用的圖形使用者介面(GUI)的基礎技術,使電腦從文字界面過渡至圖形界面,改寫了電腦技術的發展路向。

主要著作与成就

主要著作

  • (1929)·“儿童关于世界的概念”.英国
  • (1958). 从童年到青春期逻辑思维的发展.纽约:Basic Books.
  • (1962). 儿童心理学.纽约:Basic Books
  • (1962). 童年的游戏、梦和模仿.纽约:Norton.
  • (1970). 结构主义.纽约:Harper & Row.
  • (1971). 生物学和知识.芝加哥大学出版社.
  • Piaget, J. (1983). "皮亚杰理论". In P. Mussen (ed). 儿童心理学手册.第4版. Vol. 1.纽约:Wiley.
  • (1995). 社会学研究.伦敦:Routledge.
  • (2000). "维果斯基评论". 心理学新观念, 18, 241-59.
  • (2001). 反射抽象研究.英国霍夫:心理学出版社。

职位

  • 1921-25 日内瓦卢梭学会会长
  • 1925-29 纳沙特尔大学心理学、社会学和哲学教授
  • 1929-39 日内瓦大学科学思想史教授
  • 1929-67 日内瓦国际教育署局长
  • 1932-71 日内瓦大学教育科学学会会长
  • 1938-51 洛桑大学实验心理学和社会学教授
  • 1939-51 日内瓦大学社会学教授
  • 1940-71 日内瓦大学实验心理学教授
  • 1952-64 巴黎大学发生心理学教授
  • 1955-80 日内瓦国际发生认识论中心主任
  • 1971-80 日内瓦大学荣誉教授

参考

  • Vonèche, J.J. (1985).发生认识论(Genetic epistemology):皮亚杰理论.国际教育百科全书,第4册.牛津:Pergamon.
  • Kitchener, R. (1986).皮亚杰的知识论.纽黑文:耶鲁大学出版社.
  • Chapman, M. (1988).建设性进展:皮亚杰思想的起源和发展.剑桥大学出版社.
  • Beilin, H. (1992).皮亚杰对发展心理学的贡献, 28, 191-204.
  • Smith, L. (1992).皮亚杰:批判性估价. 4册,伦敦:Routledge.
  • Smith, L. (1996).皮亚杰批判性阅读.伦敦:Routledge.
  • Vidal, F. (1994).皮亚杰以前的皮亚杰.哈佛大学出版社.
  • Kesselring, Th. (1999).皮亚杰.慕尼黑:Beck
  • Smith, L. (2001). "皮亚杰".50位现代教育思想家:从皮亚杰到今天.伦敦:Routledge
  • Gattico, E. (2001).皮亚杰.米兰:Bruno Mondadori
  • Aqueci, F. (2003). Ordine e Trasformazione. Morale, Mente, Discorso in皮亚杰. Acireale-Roma: Bonanno

參見

外部連結

维基语录上的相关摘錄: 讓·皮亞傑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