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家荣
谢家荣(1898年9月7日-1966年8月13日),字季驊,江蘇省上海縣人(今上海市)。地质矿床学家、地质教育家。九三学社会员,中央研究院第一批院士,中国科学院第一批学部委员。1957年被劃爲右派分子,文革之初自盡。
谢家荣 | |
---|---|
性别 | 男 |
出生 | 1898年9月7日 江蘇省上海縣 |
逝世 | 1966年8月13日 | (67歲)
国籍 | 中华人民共和国 |
教育程度 | 农商部地质研究所 威斯康辛大学理学硕士 |
职业 | 地质學家 |
活跃时期 | 20世紀 |
配偶 | 吴镜侬 |
亲属 | 四子一女 |
代表作
|
生平介绍
1913年—1916年,在农商部地质研究所学习地质学,在30名学员中岁数最小,并因成绩优秀而毕业,为中国地质科学十八罗汉之一,被分配进农商部地质调查所任调查员。
1917年—1920年,被选派赴美留学深造。先在斯坦福大学,第二年转入威斯康辛大学作研究生,获理学硕士学位。
1921年—1923年,先后任中国地质学会首届理事会书记和会长。在调查报告中论述地质构造对油气生成及运移,储存的控制,揭示背斜层的重要意义。同期,发表“有关中国地质调查所收到的第一块陨石的成分和构造的初步研究”和“中国陨石之研究”两篇论文,是中国陨石学最早期的探索。
1924年—1937年,先后任教于东南大学、中山大学、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地质系,曾任北京大学地质系主任、清华大学地质系主任。学生桃李满天下。期间曾赴德国考察,出版《地质学》教材,并参与华南区域地质和矿产调查。发表“中国中生代末第三纪初之造山运动火成岩活跃及与矿产形成的关系”等一系列论文和著名论著《石油》、《煤之成因与分类》,以及《中国之石油》,编制了《中国各种储油区域油苗、油页岩及地沥青分布图》,同时发表《中国之石油储量》,最早提出陆相生油理论[1],为在陕北发现中国的第一个油田,奠定了理论基础。[2]
1938年—1949年,主持矿产测勘处。发现或指导发现了淮南八公山煤田、福建漳浦铝土矿、安徽凤台磷矿、南京栖霞山铅锌银矿、甘肃白银厂铜矿等一批重要矿产。其中在南京栖霞山,一钻成功,如有神助。同时期发表的“铀矿浅说”,则标志着中国铀矿地质学研究的起点。
1950年—1956年,担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地质部总工程师、全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兼计划处处长,着重于矿产分布规律的综合研究,发表“中国矿产的分布规律及其预测”。如对甘肃白银厂铜矿的地质评价意见,为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铜矿基地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其编写的《普查手册》为当时全国所有地质队人手一册。被业内人士认为是使用最广的一本普查工作指导书。同期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并开始兼任燃料工业部石油地质顾问,发表“中国的产油区和可能含油区”、《石油地质的现状、趋势及今后中国勘探石油的方向》等一系列前瞻性研究,为大庆油田的发现提供料理论依据。
1957年—1966年,謝家榮與其長子謝學錦一同被打成右派,工作重点转移到成矿理论研究和总结中国矿产地质问题,开始撰写《中国矿床学》。1966年,文革開始後,因不堪忍受造反派的批鬥衝擊,於1966年8月14日在北京服安眠藥自殺,67歲。其死後一月,其妻吳鏡儂亦服安眠藥自殺。[3]
学术贡献与评价
是当代中国屈指可数的几位地质学大师和地质学启蒙者之一,是百年中国第一号矿床学巨匠,是发现矿床最多的全方位地质学家。
是注意到在华北和东北平原下可能存在石油的第一个中国科学家,他的石油地质理论和科学预测,直接导致了中国第一个油田——玉门油田和中国第一大油田——大庆油田的发现。
家庭
名言
不要迷失在细节之中。
参考文献
- 另有记载说,是潘钟祥首先提出陆相生油理论。见《石油百科:中国人创立并发展的“陆相生油理论” 的存檔,存档日期2007-11-21.》
- 【参见《大庆油田发现真相》四川人民出版社,揭示了发现大庆油田的主要人物谢和黄汲清,2009年国庆节中央电视台《奠基者》就是为谢和黄汲清正名与李四光无关。】
- 張東園. . 大紀元. 2017-01-10 [2018-01-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