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腐岬

豆腐岬
 中華民國臺灣)旅遊景點

豆腐岬一景
類型 珊瑚礁生態
位置  中華民國臺灣宜蘭縣蘇澳鎮南方澳

豆腐岬,是台灣宜蘭縣蘇澳鎮南方澳的海岬,為世界最早發現珊瑚產卵之地。

地形

位於南方澳漁港東側防波堤旁[1],是由陸連島與連島沙洲組成、腹地比鄰近內埤海灘小的海灣[2],為全臺灣少數的岬灣地形[3]。雖為靜態水域,但因為有陡坡,被宜蘭縣消防局連同烏石港衝浪區、外澳沙灘和內埤海灘,同列為戲水易出事的水域[4]

生態

因地理位置特殊,黑潮帶來許多海洋生物幼苗,豆腐岬的0.4平方公里內珊瑚種類就約有一百多種。1939年,台北帝國大學川口四郎來此,調查此海域的珊瑚覆蓋率達60%,僅次於綠島。他還在海域發現珊瑚卵塊,並將產卵現象用文字記錄下來,發表於期刊上,成了全世界最早發現珊瑚產卵的地方。[1][2][5][6][7]

當時,川口四郎在1939年7月3日(農曆五月十七)採集了一些樣本,用顯微鏡觀察判斷為軸孔珊瑚幼蟲,將觀察結果寫成一頁的速報,在《東京動物學誌》發表。這篇報導比澳洲學者1985年在大堡礁發現珊瑚產卵,早了四十五年。[5]

豆腐岬與珊瑚礁生態畫上等號,海域未被大量開發,曾有財團力爭開發飯店,在環保人士和居民反對下,得以保存珊瑚資源[2]

2015年,宜蘭縣討海文化保育協會總幹事廖大瑋表示,2014年底就著手計畫影像記錄珊瑚產卵,所遊說協會成員來籌劃經費。廠商更贊助監視設備與130萬畫素的防水鏡頭,讓協會使用。[6][7]

設施

台灣日治時期,岬灣內建有兩塊四方形、長寬每邊約一丈二、作用類似消波塊的水泥墩,以防止太平洋的長浪湧入。每當漲潮時,露出海面的水泥墩部分類似兩盤豆腐,因此被叫「豆腐岬」此名。但建造蘇澳港後,開山造路並填海造地,兩塊水泥墩被掩埋不復見。還有外來客誤以為地名由來是因當地在賣豆腐。[1]

1990年代,該地收費經營,圍築約300公尺長的高牆以利出入管理,入園的遊客得循牆邊而行找入口,與車爭道,危險不便[8]

雪山隧道通車後,遊客增加,此岬灣成為熱門的踏浪、獨木舟浮潛地點,但該地海域分別由港務局、東北角海岸國家風景區管理處、宜蘭縣政府以及蘇澳鎮公所管理,權責混亂,水上活動項目無人管理,意外事件頻傳,甚至連救生員、救難設備都沒有,尤其是水域常有水上摩托車奔馳,也沒人限制。因此宜蘭縣政府推動景點改善計畫,於2016年接管豆腐岬。[3]

2016年,宜蘭縣政府從蘇澳鎮公所接管後,打掉圍牆讓海景重見,又整修相關設施,免費開放[8][9]。宜蘭縣府同步建置北台灣帆船訓練中心,於2016年6月動工[10],計畫在2017年蘇花改全中運前完成[9]。占用國有保安林地逾廿年的約廿戶攤販,也被羅東林管處要求撤離[11]

現為東北角風景區一部分[4]

參考

  1. 吳佩旻. . 《聯合報》. 2016-05-23 [2016-07-11] (中文(台灣)‎).
  2. 朱則瑋. . 《自由時報》. 2016-04-12 [2016-07-11] (中文(台灣)‎).
  3. 林縉明. . 《聯合報》. 2015-11-19 [2016-07-11] (中文(台灣)‎).
  4. 鍾知君. . 《聯合報》. 2016-04-22 [2016-07-11] (中文(台灣)‎).
  5. 戴昌鳳. . 《農業世界》 (台灣: 農業世界雜誌社). 2015-06, (第382期) (中文(台灣)‎).
  6. 林泊志. . 《蘋果日報》. 2015-06-07 [2016-07-11] (中文(台灣)‎).
  7. 王亭云. . 《中國時報》. 2015-06-08 [2016-07-11] (中文(台灣)‎).
  8. 羅建旺. . 《聯合報》. 2016-04-10 [2016-07-11] (中文(台灣)‎).
  9. 朱則瑋. . 《自由時報》. 2015-11-12 [2016-07-11] (中文(台灣)‎).
  10. 蔡銘仁. . 《自由時報》. 2016-06-15 [2016-07-11] (中文(台灣)‎).
  11. 朱則瑋. . 《自由時報》. 2016-01-09 [2016-07-11] (中文(台灣)‎).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