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話

貴州話,即貴州省内使用的漢語方言。由於除了少部分湘語或帶有南方方言混合成分的方言島[1]以外,貴州全境的漢語方言都爲西南官話[2],所以貴州話一般指貴州省境內的西南官話,因為貴州的官話方言差異較大,故沒有代表性的口音。

方言分類

與鄰近的四川雲南兩省方言在內部較為一致不同,貴州由於建制較晚,歷史上隸屬不同省區,所以內部方言(尤其在南部)差異較大,老派的黔南片等方言等甚至很難和其他人互通。關於貴州方言的分類情況,現代語言學界大致有三種劃分。


《貴州省志·漢語方言志》分區

1998年出版的《貴州省志》在其中的“漢語方言志”,主要採用的是劉光亞在1986年的研究成果,沒有考慮省外的方言劃分而是主要依據韻母和聲調,將貴州省境內的漢語方言劃分爲6大片[3],分別是分佈於黔东南州东部等地的黔东南片(下分剑台小片和榕锦小片)、黔南州黔东南州西部的黔南片貴陽市南部、安順黔西南黔西南片(下分貴安小片和興普小片)、貴州北部(除赤水河流域和烏江中下游部分地區)的黔中片赤水河流域和遵義黔北片、黔東北烏江中下游(舊思南府)地區的黔東北片


《貴州省志》版貴州話分區圖 名稱 特徵 分佈地區
  黔東南片-劍台小片
調值、曉母合口呼整體混入[f]、零聲母合口呼讀[v] 黔東南州劍河台江施秉鎮遠三穗岑鞏天柱銅仁市玉屏
  黔東南片-榕錦小片
與劍台小片相比,多出咸山攝一二等合口字分韻(如:官≠關) 黔東南州榕江從江黎平錦屏
  黔南片
調值、古咸山攝舒聲字鼻韻尾脫落、很多地方咸山攝一二等合口字分韻 黔南州都勻福泉貴定龍里惠水羅甸三都平塘獨山荔波黔東南州凱里丹寨麻江雷山黃平
  黔西南片-貴安小片
撮口呼讀作齊齒呼 貴陽市貴陽市轄區、清鎮安順市安順市轄區、平垻普定鎮寧關嶺紫雲,以及六盤水市六枝黔南州長順
  黔西南片-興普小片
除望謨外,撮口呼讀作齊齒呼 黔西南州興義興仁晴隆普安安龍冊亨望謨六盤水市盤縣安順市貞豐
  黔北片
除遵義外保留獨立入聲調、麻韻三等字讀[i]或[ei]、北京話入聲來源的[i][y]韻字讀[ie][ye](桐梓讀[io])、北京話入聲來源的[u] 韻字,讀[ɛ]/[uɛ](桐梓讀[o]) 遵義市遵義市轄區、遵義縣桐梓習水仁懷赤水
  黔中片
北京話不論入聲還是舒聲來源的[ie][ye]字都讀作[i][y] 遵義市餘慶湄潭鳳崗綏陽正安道真貴陽市修文息烽開陽畢節市畢節市轄區、黔西大方金沙織金納雍威寧赫章黔南州甕安,以及銅仁市碧江區松桃江口石阡
  黔東北片
保留獨立入聲調、麻韻三等字讀[i]或[ei]、除少數老年人外[iɛn]和[yɛn]分別併入[in]和[yn] 銅仁市思南印江沿河德江遵義市務川



1987版《中國語言地圖集》分區

1987年和1990年出版完成的《中國語言地圖集》所採取的分區爲黃雪貞的研究成果,貴州省內的西南官話分屬五大片[4],與貴州省志的分區大致對應:黔西南片劃歸昆貴片黔中片(加上無獨立入聲調的遵義)為黔北片黔南片仍名黔南片黔東南片岑江片,原黔北片(除遵義)和黔東北片劃歸灌赤片岷江小片


1987版《中國語言地圖集》貴州話分區圖 名稱 特徵 ISO 639-6代碼 分佈地區
  岑江片
調值、曉母合口呼整體混入[f]、零聲母合口呼讀[v]、部分地方咸山攝一二等合口字分韻 cnji 黔東南州劍河台江施秉鎮遠三穗岑鞏天柱榕江從江黎平錦屏銅仁市玉屏
  黔南片
調值、古咸山攝舒聲字鼻韻尾脫落、很多地方咸山攝一二等合口字分韻 qnan 黔南州都勻福泉貴定龍里惠水羅甸三都平塘獨山荔波黔東南州凱里丹寨麻江雷山黃平
  昆貴片
大部分地方撮口呼讀作齊齒呼 kngu 貴陽市貴陽市轄區、清鎮安順市安順市轄區、平垻普定鎮寧貞豐關嶺紫雲黔西南州興義興仁晴隆普安安龍冊亨望謨,以及六盤水市六枝盤縣黔南州長順
  黔北片
北京話不論入聲還是舒聲來源的[ie][ye]字都讀作[i][y](遵義話中入聲來源的字讀法不同) qibe 遵義市遵義市轄區、遵義縣餘慶湄潭鳳崗綏陽正安道真貴陽市修文息烽開陽畢節市畢節市轄區、黔西大方金沙織金納雍威寧赫章黔南州甕安,以及銅仁市碧江區松桃江口石阡
  灌赤片-岷江小片
保留獨立入聲調、麻韻三等字讀[i]或[ei] 西:mjic,東:mige 遵義市仁懷桐梓赤水習水務川,以及銅仁市思南印江沿河德江



2012版《中國語言地圖集》分區

2012年出版的新版《中國語言地圖集》主要採用了李藍的研究成果,將貴州省境內的官話方言分為5大片[5]:上一版的岑江片湖廣片(下分黔東小片黎靖小片懷玉小片),黔南片桂柳片黔南小片昆貴片川黔片黔中小片黔北片(除中部地區和威寧)劃入川黔片成渝小片灌赤片岷江小片遵義-鳳崗之間的黔北片西蜀片岷赤小片,原屬黔北片的威寧縣劃入雲南片滇中小片


2012版《中國語言地圖集》貴州話分區圖 名稱 特徵 分佈地區
  湖廣片-黔東小片
調值、曉母合口呼整體混入[f]、零聲母合口呼讀[v]、部分地方咸山攝一二等合口字分韻 黔東南州劍河台江施秉鎮遠三穗岑鞏天柱榕江從江錦屏
  湖廣片-黎靖小片
與黔東小片相比,調值接近長沙話、有獨立入聲調 黔東南州黎平
  湖廣片-懷玉小片
知章組合口字今讀[t͡ɕ]組聲母 銅仁市玉屏
  桂柳片-黔南小片
調值、古咸山攝舒聲字鼻韻尾脫落、很多地方咸山攝一二等合口字分韻、部分縣市保留入聲 黔南州都勻福泉貴定龍里惠水羅甸三都平塘獨山荔波黔東南州凱里丹寨麻江雷山
  川黔片-黔中小片
撮口呼讀作齊齒呼 貴陽市貴陽市轄區、清鎮安順市安順市轄區、平垻普定鎮寧貞豐關嶺黔西南州興義興仁晴隆普安安龍冊亨望謨,以及六盤水市六枝盤縣黔南州長順
  川黔片-成渝小片
典型的西南官話 貴陽市修文息烽開陽遵義市道真畢節市除威宁外全境(包括畢節市轄區、黔西大方金沙織金納雍威寧赫章),黔東南州黃平,以及銅仁市碧江區松桃江口石阡安順市紫雲
  雲南片-滇中小片
調型屬昆明型,撮口呼讀作齊齒呼 畢節市威寧
  西蜀片-岷赤小片
保留獨立入聲調或入聲韻類與舒聲有區別、麻韻三等字讀[i]或[ei] 遵義市遵義市轄區、遵義縣鳳崗湄潭仁懷桐梓赤水習水綏陽餘慶正安務川銅仁市思南印江沿河德江,以及黔南州甕安

語音特點

貴州境內的西南官話內部儘管差異較大,但仍有一些共同的語音特點:

聲母

  • 声母都没有卷舌音,古代知章组和精组发音大部分已无区别
  • 尖團音不分
  • 全浊声母的清化规律都是“平声送气,仄声不送气”的规律(除少量白读
  • 除少部分地區(如丹寨、黎平老派)以外不分[n]、[l];疑母[ŋ]、影母[∅]在洪音前混同

韻母

  • 古深臻曾梗四攝合併,即不能區分普通話的en、eng及in、ing
  • 古臻攝的合口一等端組、精組聲母字大部分地區讀開口呼,如燉[tən]、孫[sən]
  • u單獨作韻母使用時具有很強的摩擦成分,並帶來聲母的變化,[hu]全部混入[fu]
  • 仁懷-印江一線以南的貴州大部分地區没有儿化後綴[6],「兒」字單字的捲舌元音讀法也是晚近出現

聲調

  • 入声字的塞音韵尾都已经消失;除黔南片部分、黎平、黔北岷江小片等地還有獨立入聲調以外,入聲都併入陽平
  • 除黔南小片和黎平等地外,声调调值比较接近典型的西南官话(成都重慶貴陽的类型)

聲調類型表

貴州話的聲調類型及代表點調值[3]
类型 陰平 陽平 上聲 去聲 入聲
黔東南片十一處除黎平 33 21 42 35 陽平
黔西南興普小片八處除貞豐 44 21 53 13 陽平
貴州中部三十二處 55 21 42 13 陽平
松桃、銅仁 55 21 53 24 陽平
江口、平垻 44 21 53 24 陽平
石阡 55 21 42 24 陽平
福泉、龍里、凱里、雷山、羅甸 44 21 55 13 陽平
荔波、麻江 44 52 55 13 陽平
惠水 44 21 55 24 陽平
思南、印江、沿河、務川、德江 55 21 42 24 22
仁懷、桐梓、赤水、習水 55 21 42 13 33
平塘、獨山 33 53 34 21 42
都勻 33 35 45 13 42
丹寨、三都 33 53 44 13 42
黎平 33 12 21 53 24

詞彙

因為地處官話邊緣區,貴州省境內的官話方言保留了不少不見於現在普通話的古漢語古白話文詞彙。

貴州話詞彙與普通話詞彙的比較示例[7][8]
貴州話發音含義出處
藞苴la2 t͡sua1邋遢不潔,常用於形容拾荒者《鹤林玉露》
調歪tiau4 uai1從中作梗;拿大《紅樓夢》
təu4湊;碰巧碰上《清平山堂話本》
乞膝kʰɛ2 ɕi2膝蓋《酷寒亭》
tən4放,擱《還牢末》
piau1液体从狭小的孔眼裡急速地噴射出《長安客話》
胮肛pʰɑŋ2 xɑŋ1(物體)龐大《韓愈集·病中贈張十八》
𥻦sa2(米飯等)散落《說文解字》
經佑t͡ɕin1 iəu1照料,料理《躋春臺》

新派演變

由於推廣普通話運動的大力開展,貴州人年輕一代的普通話水平大幅提高,但同時也帶來了方言發音以及詞彙、語法等的嬗變。貴州各地的方言的差異正越來越小,但並不是向貴陽話趨同,而是向一種帶撮口呼的貴陽口音趨同,即向西南官話內最接近普通話的成渝片方言靠攏。

黎平話老派區分咸山攝合口一二等字(如:官[kɔn]/關[kuan],潘[pɔn]/攀[pan]),新派口音中[ɔn]韻已經合併到[an][9];黔南片許多地方本已脫落的咸山攝舒聲字鼻韻尾重新出現、精章組麻韻三等字聲母由[t͡ɕ]組變爲[t͡s]組、方言音調也開始靠攏主流西南官話(如上聲由高平變成降調)[10]貴陽話新派口音中的撮口呼已經基本完整[10][11]

注释及参考文献

注释:
  1. 喇叭苗話和銅仁漾頭話
  2. 60年代支援三線曾經有大量外省籍的技術人員和工人來到貴州定居,他們的第一代多說普通話或家鄉方言,但第二代、第三代基本已經轉用貴州本地的方言
  3. 刘光亚(1986年第3期),《贵州省汉语方言的分区》,方言
  4. 黃雪貞,《西南官话的分区(稿)》,方言(1986年第4期)
  5. 《西南官话的分区(稿)》">李蓝(2009年第1期),《西南官话的分区(稿)》,方言
  6. 张维佳,《汉语方言卷舌音类的地理共现与共变》,语言研究,2011年10月,第31卷第4期
  7. 徐之明,《貴州方言本字考例釋》,貴州文史叢刊,2005-07-30
  8. 徐之明,《近代白話文獻俗語詞貴州方言詁證舉例》,遵義師範學院學報,2004-12-25
  9. 蔣希文,《黔東南漢語方言》,方言(1990年第3期)
  10. 王貴生,《貴州省凱里市城區方言的現狀及展望》,凱里學院學報,25卷第5期,2007年10月
  11. 陳冬梅,《貴陽方言的語音變異分析》,貴州師範學院學報,第29卷第1期,2013年1月
参考文献:
  •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语言地图集》.香港:朗文出版(远东)有限公司,1987.ISBN:9780582999039
  • 涂光禄等,《貴州省志·漢語方言志》.方志出版社,1998.ISBN:7-80122-306-3/H·1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