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不對等

資訊不對稱英語:),指參與交易各方所擁有、可影響交易的資訊不同,買賣雙方中一方擁有比另一方有更多資訊。一般而言,賣家比買家擁有更多關於交易物品的資訊,但相反的情況也可能存在。前者例子可見於二手車的買賣,賣主對該賣出的車輛比買方了解。後者例子比如医疗保险或金錢借貸,买方通常拥有更多資訊。[1]

不對稱資訊可能导致逆向選擇,或是形成經濟租,引發尋租行為,導致資訊較缺乏的那一方受損。

該現象由肯尼斯·約瑟夫·阿羅於1963年首次提出。 阿克洛夫在1970年代發表著作《檸檬市場》作了進一步闡述。三位美國經濟學家阿克洛夫、史賓斯斯蒂格利茨由於對資訊不對稱市場及資訊經濟學的研究成果獲200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

解決資訊不對稱的方法包括訊息揭露認證制度、信譽與評價制度、售後服務、制訂規範等。

參考文獻

  1. "The Sveriges Riksbank Prize in Economic Sciences in Memory of Alfred Nobel 2001: Information for the Public", press release from the Royal Swedish Academy of Sciences, Nobel Foundation, nobelprize.org, October 2001, accessed November 12, 2007.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