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操

貞操是關於倫理道德的產物,是一种与节制有关的美德。守貞是保持結婚前不和別人有性行為就稱之為守住貞操,婚後沒有和配偶以外的人有性關係亦可稱為守貞,此皆為貞潔的表現贞节。基督教和某些教派或觀念不同者認為守貞包括不可腦中幻想著配偶以外的人自慰。古代社会通常片面要求女性守貞,处女情结普遍存在,对男子則不做要求。現今提倡守貞的團體則強調男女平等,男女都該守貞以杜絕性濫交導致性病猖獗和墮胎等許多社會問題。

德國畫家Hans Memling的貞操寓言

中国

汉语中的貞操與貞節不同但常被搞混,貞節通常指女性在丈夫(包括未婚夫)死後的改嫁,一般稱守貞操為守貞,守貞節為守節。守貞節的觀念在中國許多朝代並不強烈,清人方苞曾言,“自周以前,妇人不以改适为非,男子亦不以再嫁为耻。”[1]北宋初年的婦女改嫁也是平常事,范仲淹的兒子范純祐早死,他就把兒媳婦嫁給了門生王陶,范仲淹訂立的《義庄規矩》中規定:“嫁女支錢三十貫,再嫁二十貫,娶婦支錢二十貫,再娶不支”[2]王安石曾令子離婚,替媳婦另擇夫婿[3]司馬光也不反對夫妻離婚,“夫妻以義合,義絕則離”[4]。《宋刑統》規定婦女居喪不得改嫁的期限為二十七個月,哲宗時,寡婦居喪時間縮短至一百天。方苞表示:“尝考正史及天下郡县志,妇人守节死义者,周、秦前可指计,自汉及唐亦寥寥。北宋以降,则悉数之不可更仆矣”[5]

元朝蒙古人還有所謂的收繼婚,即夫死後嫁給丈夫兒子的婚姻。明朝为了革除胡俗,法律严厉禁止收继婚,違者處以重刑;娶父、伯、叔寡妇者判斩首,娶寡兄嫂或弟媳者判绞死。戴震著《孟子字义疏证》強烈批判宋儒“理欲之辨,适成恶而残杀之具”。俞正燮撰《节妇说》和《贞女说》二文反驳理学的貞操观,“女再嫁与男再娶者等。……其再嫁者,不当非之,不再嫁者敬礼之,斯可矣”。

进入20世纪后,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男女平等思想性发展,女性改嫁被社会接纳,不再污名化。但至21世纪,与性开放的同时,以贞操嫁妆论女德为代表的片面要求女性守贞的思想仍然普遍存在。在要求女性守贞的同时,大中华地区社会[lower-alpha 1]普遍认可男性婚外情、嫖娼等非婚性行为。

注释

  1. 中国大陆[6]和台湾[7]皆有俗语——“十个男人九个嫖”,下句是“还有一个性功能障碍[6]”或“还有一个在动摇”。

参考文献

  1. 方苞:《岩镇曹氏女妇贞烈传序》
  2. 范仲淹,《范文正公集》附錄
  3. 《東軒筆錄》卷七
  4. 《訓子孫文》,見劉清之,《戒子通錄》卷五
  5. 方苞:《岩镇曹氏女妇贞烈传序》,《方苞集》
  6. . 网易. 2018-01-12 [2019-12-14] (简体中文).
  7. 賴俊佑. . TVBS新聞網. 2019-04-22 [2019-12-14] (繁体中文).

參見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