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沨
生平
赵沨出生于河南开封。1939年底,与李凌、沙梅、林路等一批进步音乐工作者在重庆组成“新音乐社”,与李凌主编《新音乐月刊》,开展宣传抗日救亡活动。皖南事变后,赴缅甸开展华侨青年工作,参与组建缅甸华侨战工队。1942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回昆明在云南大学附中任国文、音乐教员,后参加民盟工作并开展抗日救亡歌咏运动。李公朴、闻一多被暗杀后,转赴香港、新加坡,与李凌一起创办了香港中华音乐院,后赴新加坡创办中华艺术专科学校。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办公厅主任、艺术局局长,中央音乐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院长、名誉院长,中央歌剧舞剧院院长,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审议委员会艺术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国际音理会世界音乐史亚洲地区协调员,亚太民族音乐学会首任会长、荣誉会长,厦门大学艺术教育学院名誉院长,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老艺术家委员会主任,中国传统音乐学会会长,中国音乐史学会会长,中国音乐家协会考级委员会主任,中央音乐学院校外音乐水平考级委员会主任,《音乐研究》(季刊)、《人民音乐》(月刊)主编。先后当选为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五、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1955年中国第一次派中国艺术团出访法国、英国、意大利、荷兰等国,赵沨担任团长兼艺术指导。
著作和译作
主要著作和译作有:《诗经的音乐及其他》、《贝多芬和他的九个交响乐》、《音乐与音乐家》、《赵沨文集》、《赵沨文集之二——序言集》、《和声学初步》、《赋格初步》、《和声的进行》、《曲调与对位》等;译配的苏联歌曲有:《夜莺曲》、《喀秋莎》、《共青团员之歌》等;译配的艺术歌曲有:《幻影》、《月光》、《我热烈的爱着你》等数十首;主编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音乐理事会项目《音乐宇宙——一部历史》中国副卷之一《中国乐器》、中国副卷之二《云南——乐器王国》、中国副卷之三《世界屋脊的音乐》。
曾先后参加或率领代表团出访20多个国家,为国际文化交流作出了积极贡献。
注释
- 「沨」在普通話/國語中音同「逢」
参考资料
- 马思聪. (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