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性別女性

跨性別女性英語:,,或),又譯跨性別女人跨性女跨女,是出生時指定性別為男性的女性。跨性別女性並不可以與變性人女性或者药娘通用,儘管這兩種詞彙通常以這種方式在交互使用。「跨性別」是一個傘式術語:包括所有非常規性別的族群(包括變性人)。[1]在這個族群中,有一部份人因為性別焦虑,進行性別重置手術,改變了生理性征,從生理层面上也基本成為女性。

處境

跨性別女性和其他所有性少数群體一樣在社會接納中處境艱難,面臨着歧視恐跨等巨大的問題。一項基於約3000個在美國生活的跨性別女性的社會調查的總結報告“全國跨性別歧視調查報告”[2],顯示跨性別女性:

  • 36%的人因其性別認知因素而失業。
  • 55%的人在租屋時受到歧視。
  • 29%的人被剝奪了升遷機會。
  • 25%被拒絕醫療護理。
  • 60%的跨性別女性已無家可歸
  • 當展示與自己的性別不一致的身份證件時,33%的人曾受到騷擾,3%的人曾被毆打。
  • 20%的人曾遭到警察的騷擾,6%的人遭到過軍警的暴力侵害,3%遭到過軍警的性侵。 25%曾被普遍視為不敬於警察。
  • 處在關押狀態的跨性別女性,40%曾被囚犯騷擾,38%曾被工作人員騷擾。 21%的人曾被毆打,20%曾被性侵。

性取向

一項對大約3000名跨性別女性的調查顯示,只有23%自認為是異性戀,其中31%為雙性戀,29%為女同性戀,7%為無性戀,7%為酷兒(可能為尚未確定自己的性傾向,或自認性傾向流動,或作為拒絕標籤的一種態度),2%為“其他”。[3]

在一些對性別重置治療管理較嚴格的國家,存在跨性別女性為了獲得治療機會而偽裝性取向為異性戀(喜歡男性)的情況。

跨性別女同性戀(英語:Trans Lesbian,早期亦稱Male Lesbian),簡稱「跨拉」,即為出生時性別指定男性性別認同女性性向认同女性向的女同性戀者。

性衝動

在2008年的一項研究中,跨性別女性性慾減損的發生率(34%)高於順性別女性(23%),可能是由於巧合,所以這些差異無法被視爲統計學上顯著性差異[4]就跟男性一樣,女性性慾被認為與血清睾酮水平相關[5][6][7][8](有一些爭議[9]),但2008年的研究發現在跨性別女性中沒有這樣的相關性。[4][10]

社會問題和影響

有高比例的跨性別女性基於職場歧視、平均教育程度低與醫療費用需求等原因從事性產業,但往往她們必須比順性別女性用更低的價格計價,或者隱藏自己的跨性別身分,也常常有跨性別妓女因為被發現其跨性別身分,而遭到言語與肢體暴力,甚至慘遭殺害。

藥娘

药娘是中國網路用語,指意圖通過口服或注射药物(雌性激素、黃體素、抗雄性激素等)發展女性生理特徵的跨性別女性。[11]

狹義上指即跨性别女性在進行性別重置手術前的過渡階段,即進行女性化激素疗法的階段,其最終的目的是通過性別重置手術獲得符合心理預期的身份并使其合法化。她們通常活躍於較封閉的社交網絡,但知乎、豆瓣等网络平台兴起以后,以其LGBT群体平等思潮,吸引了大批药娘入驻,“药娘”一词再次出现在公众视野当中,有逐漸公開化的趨勢。[12]

網絡有流傳的說法是,某種意義上來說,藥娘身份公開化是渴望他人對轉換性別的設定的肯定。

参考文献

  1. Serano, Julia. . Emeryville, California: Seal Press. 2007: 29–30. ISBN 1-58005-154-5.
  2. (PDF). National Center for Transgender Equality. 2015-01-21 [2018-04-24].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1-08-03) (英语).
  3. (PDF). National Center for Transgender Equality & National Gay and Lesbian Task Force: 29. [2018-04-24].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1-08-03).
  4. Elaut E, De Cuypere G, De Sutter P, Gijs L, Van Trotsenburg M, Heylens G, Kaufman JM, Rubens R, T'Sjoen G. . European Journal of Endocrinology (Bioscientifica). Mar 2008, 158 (3): 393–9. PMID 18299474. doi:10.1530/EJE-07-0511.
  5. Turna B, Apaydin E, Semerci B, Altay B, Cikili N, Nazli O.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mpotence Research. 2005, 17 (2): 148–153. PMID 15592425. doi:10.1038/sj.ijir.3901294.
  6. Santoro N, Torrens J, Crawford S, Allsworth JE, Finkelstein JS, Gold EB, Korenman S, Lasley WL, Luborsky JL, McConnell D, Sowers MF, Weiss G. . Journal of Clinical Endocrinology and Metabolism. 2005, 90 (8): 4836–4845. PMID 15840738. doi:10.1210/jc.2004-2063.
  7. Sherwin BB, Gelfand MM, Brender W. . Psychosomatic Medicine. 1985, 47 (4): 339–351. PMID 4023162. doi:10.1097/00006842-198507000-00004.
  8. Sherwin, B. . Maturitas. 1985, 7 (3): 225–233. PMID 4079822. doi:10.1016/0378-5122(85)90044-1.
  9. Davis SR, Davison SL, Donath S, Bell RJ. .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2005, 294 (1): 91–96. PMID 15998895. doi:10.1001/jama.294.1.91.
  10. DeCuypere G, T'Sjoen G, Beerten R, Selvaggi G, DeSutter P, Hoebeke P, Monstrey S, Vansteenwegen A, Rubens R. . Archives of Sexual Behavior. 2005, 34 (6): 679–690. PMID 16362252. doi:10.1007/s10508-005-7926-5.
  11. . 北京时间. 2017-09-07 [2017-11-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2-01) (中文).
  12. . [2020-01-27] (中文).

外部链接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