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性人

雙性人英語:),又称间性人,俗稱陰陽人,根据聯合國人權事務高級專員辦事處的报告,性別特徵包括染色體、性腺、性激素或生殖器的變異導致「不符合男性或女性身體的典型二元概念」。[1][2]这种变异可能涉及生殖器的模稜兩可,以及除XY男性和XX女性以外的染色体基因型和性表型特徵的组合。[3][4]

参加2013年12月在马耳他举行的第三届雙性人国际交流论坛

双性人以前被称为雌雄同體[5][6]在19世纪和20世纪,医学界社群的一些成员设计了新的术语,以试图对他们观察到的特征进行分类。这是创建雙性人分类系統的首次尝试。雙性人被分為真性雌雄同體、女性假性雌雄同體和男性假性雌雄同體。[7]这些术语已不再使用:特別是雌雄同體一词被认为是具有误导性的,污名化和非科學的。[8]雌雄同體現在被定義為“具有雄性和雌性生殖器官的动植物”。在1917年,Richard Goldschmidt提出了雙性人一詞代表性別上的各種變異。[7]自从2006年以来,在临床环境中一直使用性別分化障礙一詞[9],從這種轉變開始,該術語一直引起争议。[10][11][12]

雙性人可能會面臨來自出生或發現雙性特徵(例如青春期)的恥辱和歧視。 這可能包括殺嬰,遺棄或被家族侮辱这类的行为。[13][14][15]在全球範圍內,有一些雙性人嬰兒和兒童(例如外生殖器非典型的那些嬰兒和兒童)通過手術激素改變以建構更多社會可接受的性別特徵。但是,這样的行为存有爭議,沒有確鑿的證據證明这种醫療方式的可行性。[16]

2011年,Christiane Völling贏得了第一起針對外科醫生未經同意進行手術干預性別的成功案例。德國科隆地區法院判給她10萬歐元。[17]2015年4月,馬耳他成為第一個承認身體完整和身體自主權的國家,並禁止對性別特徵進行未經同意的修改。該法受到民間社會組織的廣泛赞誉。[18][19]

一些双性人可能会被以女孩或男孩的身份抚养,但后来在生活中会認同另一种性别,而大多数人继续认同他们被指定的性別。[20][21][22][23]

定義

根據聯合國人權事務高級專員辦事處

在生物學方面,性別可能由出生時存在的許多因素決定,包括:[24]

  • 性染色體的數量和種類
  • 性腺的類型 - 卵巢或睾丸
  • 性激素水平
  • 内部生殖解剖结构(如女性的子宮)
  • 外生殖器

性徵不符合典型男性或典型女性的都是雙性人。[25]

一些雙性人特徵在出生時並不一定是可見的,有些嬰兒可能生來就有模糊的生殖器,而另一些可能有模糊的内部生殖器官(睾丸和卵巢)。除非他們接受基因檢測,否則其他人不會意識到他們是雙性人,因為它不表現在他們的表型中。

真性與假性

假性

假两性畸形又可分为“男性假两性畸形”和“女性假两性畸形”兩種。

女性

“女性假两性畸形”是在同一个人的体内,其生殖腺是女性卵巢,但外生殖器卻像是有著男性的性徵。此類的患者在外阴部有著發育不良,尤其以阴蒂與正常女性相較是呈特別肥大,嚴重者會易使人誤認為是阴茎,並且大阴唇會左右连合,若有患者在卵巢發育位置生長於接近外阴部,導致外觀鼓脹而狀似阴囊,易使人將與连合的大阴唇看成是阴囊一部分,其中有的患者是没有睾丸。此類的患者,出生則具有狀似男性生殖器,若無專業的醫療人員進一步發現診斷,易被父母視為男孩来抚养,其發育隨時間增長,生理表徵逐漸出現喉结、胡须,嚴重者則呈外觀與其它正常男性無異,因此被周围人们误为男性。

男性

“男性假两性畸形”,是在同一个人的体内,其生殖腺是睾丸,但外生殖器却象女性的外阴。此類的患者因阴茎發育不良,較與正常男性相較呈現明顯的萎缩,犹如女性的阴蒂,又因尿道下裂,造成外觀似女性的阴道口,有的患者在阴囊的發育上是外觀不明顯,若隐匿于体内則為隱睾症,但有的患者則是阴囊形若女性的大阴唇,因兩顆阴囊並未连合且發育萎縮所致。此類的患者出生後,由于外生殖器呈女性的性征,若無專業的醫療人員進一步發現診斷,易被父母視為女孩来抚养,其發育隨時間增長,在青春期之後,因患者的發育狀況不同而各自有不同生理現象。有的患者是阴茎能够勃起,并具有射精能力,而有的患者則是聲音如似女性,也没有喉结、胡须。[26]通常此類的患者自小視己為女性而生活,在青春期或結婚後,為了追查自己為何沒有月經而求診於婦產科,因此從染色體檢驗之下,患者才被發現其性徵屬於男性。[26][27]

真性

真两性畸形是在同一个人的体内,既有男性睾丸,又有女性卵巢的现象。体内所具卵巢和睾丸皆可有内分泌功能,即体内同时有雌激素雄激素,但常以其中一种激素占优势。[27]

外生殖器多为性别不明,也可能表现为女性(表现为女性的真性双性人在ACG里也被称为扶他那裡),也可能表现为男性,而第二性征的发育往往随占优势的激素而定。如体内雌激素占优势,第二性征就倾向于女性。如雄激素占优势,第二性征就倾向于男性。这种人外阴的尿道上方有一较小的阴茎,下方又有两片分开的大阴唇,在两片大阴唇之间有一小的开口似乎是阴道口,而实际上是排尿的地方。这种真两性人会同时出现男女两种特征,乳房丰满,阴茎可以勃起,有时会遗精,不长鬍鬚。如果作为女性,阴道往往浅而小,同时子宫往往很小,因此一般没有生育能力,但也曾报道发现有生育功能者。

“假两性畸形”与“真两性畸形”不同之处在于:假性雙性人体内实际只有一种性腺,或者是男性性腺,或者是女性性腺。具有男性性腺者,其外生殖器的外观是女性特征;具有女性性腺者,其外生殖器的外观却是男性特征。因而出现貌似女性,实为男性,或貌似男性,实为女性的假两性畸形人。

假性雙性人一般不能生育,但真性雙性人不但能夠生育,甚至兩套器官均能夠成功運作,成功生育或令配偶受孕[28]

嵌合體現象

嵌合體現象可能是真性雙性人的一個解釋。根據《新英倫醫學雜誌》(vol 338, p 166)報導,英國有發現擁有陰莖,一個睾丸,一個卵巢與輸卵管的新生兒。此個體一部分細胞是XY染色體,一部分是XX。推測可能是兩個不同胚胎在發育中嵌合成一個。

体育运动

运动员

有些國際運動賽事要求運動員作性別鑒定。最早期,是要求運動員在專家前赤身裸體。不久,這種方法改為抽取口腔細胞,以巴爾體(惰性X染色體)的存在與否來判定。1992年冬季奧運會起,国际奥委会改為用聚合酶鏈鎖反應,測試一種與Y染色體有關的基因SRY。在500至600位運動員中,約有1位會呈陽性反應。國際田徑聯合會和國際奧委會分別在1991年和1999年決定不再進行性別鑒定。性別鑒定有種種爭議:

  • 基因性別並不等於生物性別——有男性基因者,體能未必是男性方向發展。
  • 準確度成疑:有人體內可能先天擁有多種染色體,例如部分細胞為XY,部分細胞為XX。
  • 歧視:只有女性運動員要接受測試。若該運動員不能通過測試,該測試結果會因此公開。

個案

  • 1948年生的奧地利Erik Schinegger(原名Erika)1966年是世界公認的女子滑雪冠軍,直到1967年驗出他的染色體是雄性。
  • 1932年奧運會女子100米金牌得主波蘭人斯坦尼斯洛娃·瓦拉謝維奇(Stanisława Walasiewicz),死後發現他有男性生殖系統。
  • 1960年代,烏克蘭Tamara(1939-)和Irina Press(1937-2004)姐妹創了26個世界紀錄,1966年開始會進行性別鑒定,兩人1966年就沒出現在運動場,西方媒體認為這舉動等於默認兩人性別確實有問題。
  • 2006年亞洲運動會女子800米銀牌得主印度人松達拉賈恩(Santhi Soundarajan),因不能通過性別鑒定而被取消獎牌。[29]

外部連結

参考文献

  1. UN Committee against Torture; UN Committee on the Rights of the Child; UN Committee on the Rights of People with Disabilities; UN Subcommittee on Prevention of Torture and other Cruel, Inhuman or Degrading Treatment or Punishment; Juan Méndez, Special Rapporteur on torture and other cruel, inhuman, or degrading treatment or punishment; Dainius Pῡras, Special Rapporteur on the right of everyone to the enjoyment of the highest attainable standard of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Dubravka Šimonoviæ, Special Rapporteur on violence against women, its causes and consequences; Marta Santos Pais, Special Representative of the UN Secretary-General on Violence against Children; African Commission on Human and Peoples' Rights; Council of Europe Commissioner for Human Rights; Inter-American Commission on Human Rights, , Office of the High Commissioner for Human Rights, 2016-10-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1-21)
  2. (PDF). United Nations Office of the High Commissioner for Human Rights. 2015 [2016-03-28].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6-03-04).
  3. Money, John; Ehrhardt, Anke A. . USA: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72. ISBN 0-8018-1405-7.
  4. Domurat Dreger, Alice. . US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1. ISBN 0-674-00189-3.
  5. Reuters. . The New York Times. 1 April 2015 [2018-04-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4-04).
  6. Star Observer. . Star Observer. 2 April 2015 [2018-04-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8-14).
  7. Zucker, Kenneth J.; Bradley, Susan J.; Sullivan, Claire B. Lowry. . Annual Review of Sex Research. March 1992, 3 (1): 73–120. ISSN 1053-2528. doi:10.1080/10532528.1992.10559876.
  8. Richardson, Ian D. . Preddon Lee Limited. May 2012. ISBN 9780957140103.
  9. Dreger, Alice D.; Chase, Cheryl; Sousa, Aron; Gruppuso, Phillip A.; Frader, Joel. (PDF). Journal of Pediatric Endocrinology and Metabolism. 2005-08-18 [2016-07-27].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6-12-20).
  10. Davis, Georgiann. .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2015-09-11: 87–89. ISBN 978-1479887040.
  11. Holmes, Morgan. . Somatechnics. September 2011, 1 (2): 388–411 [2014-10-22]. ISSN 2044-0138. doi:10.3366/soma.2011.0026.
  12. Diamond M, Beh HG (27 July 2006). Variations of Sex Development Instead of Disorders of Sex Development. 存檔,存档日期2008-08-21. Arch Dis Child
  13. Civil Society Coalition on Human Rights and Constitutional Law; Human Rights Awareness and Promotion Forum; Rainbow Health Foundation; Sexual Minorities Uganda; Support Initiative for Persons with Congenital Disorders. . 2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年5月3日).
  14. Grady, Helen; Soy, Anne. . BBC World Service, Kenya. 2017-05-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5-15).
  15. Beyond the Boundary - Knowing and Concerns Intersex. . October 2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3-26).
  16. Submission 88 to the Australian Senate inquiry on the involuntary or coerced sterilisation of people with disabilities in Australia 存檔,存档日期2015-09-23., Australasian Paediatric Endocrine Group (APEG), 27 June 2013
  17. Zwischengeschlecht. (text). 2015-12-17 [2015-12-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5-11).
  18. Reuters. . The New York Times. 1 April 2015 [2018-04-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4-04).
  19. Star Observer. . Star Observer. 2 April 2015 [2018-04-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8-14). 已忽略未知参数|df= (帮助)
  20. Domurat Dreger, Alice. . US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1. ISBN 0-674-00189-3.
  21. . Organisation Intersex International Australia. 2016-02-03 [2016-08-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29).
  22. Furtado P. S.; 等. . Nat. Rev. Urol. 2012, 9 (11): 620–627. PMID 23045263. doi:10.1038/nrurol.2012.182.
  23. Marañón, Gregorio. . Madrid: Morata. 1929.
  24. Knox, David; Schacht, Caroline. (2010) Choices in Relationships: An Introduction to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存檔,存档日期2015-09-25.. 11 ed. Cengage Learning. ISBN 9781111833220. p. 64.
  25. . Intersex Society of North America. [2013-11-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1-10).
  26. 國際中心. . NOWnews 今日新聞網. 2009-12-09 [2012-11-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4-28) (中文(台灣)‎).
  27. 黎清. . 鳳凰網. 2012-11-07 [2012-11-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1-10) (中文(中国大陆)‎).
  28. . [2013-10-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07) (中文(简体)‎).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