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伦·西苏里

通倫·西蘇里博士寮語1945年11月10日),老撾政治人物,老撾人民革命黨(老撾人革黨)中央政治局委員,曾擔任老撾政府副總理兼外交部部長,自2016年起出任老撾政府總理,自2021年起擔任老撾人民革命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成為最高領導人。

通伦·西苏里
ທອງລຸນ ສີສຸລິດ
老撾人民革命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
现任
就任日期
2021年1月15日
副职本通·吉玛尼(常务书记)
前任本揚·沃拉吉
第7任老撾政府總理
现任
就任日期
2016年4月20日
国家元首本揚·沃拉吉
副总理本通·吉瑪尼
宋賽·西潘敦
宋迪·隆迪
前任通邢·塔馬馮
老撾政府副總理
任期
2001年3月27日-2016年4月20日
总理本揚·沃拉吉
波松·布帕萬
通邢·塔馬馮
老撾外交部部長
任期
2006年6月8日-2016年4月20日
总理波松·布帕萬
通邢·塔馬馮
前任宋沙瓦·凌沙瓦
继任沙倫賽·貢瑪希
个人资料
出生 (1945-11-10) 1945年11月10日
 法属印度支那老撾保護國華潘省
国籍 老挝
政党 老撾人民革命黨
配偶娜莉·西蘇里
母校列寧格勒國立赫爾岑師範學院
蘇共中央社會科學院

生平

通倫在1945年11月10日生於老撾北部的華潘省。他在老撾內戰期間參加革命,於1962年入讀華潘省的老撾愛國战線教育學院,並於1967年開始在當地的老撾愛國战線教育署工作。1969年畢業後,他轉到老撾愛國战線駐河內代表處工作[1]

1973年,通倫前往蘇聯列寧格勒(今俄羅斯聖彼得堡),入讀列寧格勒國立赫爾岑師範學院(今俄羅斯國立赫爾岑師範大學),並於1978年獲頒語言學文學碩士學位。他在當年回到老撾,並於同年擔任永珍師範大學教授;當時內戰已經結束,老撾人民民主共和國也已經成立。他在1979年至1981年期間擔任教育部部長秘書,兼任教育部國際司司長。到了1981年,他又重返蘇聯,入讀莫斯科蘇共中央社會科學院,主修國際關係史[2],並於1984年獲頒歷史學博士學位。他從蘇聯社科院畢業後又返回老撾,並於1985年至1986年期間擔任總理府公共研究室主任。[1]

通倫在1986年11月召開的老撾人革黨四大中首次當選老撾人革黨中央委員會委員,並於1991年3月召開的老撾人革黨五大和1996年3月召開的老撾人革黨六大中連任[3]。他在這段期間首次在老撾政府中擔任正、副部級職務,包括外交部副部長(1987年-1992年)和勞工和社會福利部部長(1993年-1997年)[1]。1997年,通倫參加老撾國會代表選舉,當選第四屆國會代表,並於1998年2月就任國會代表的同時,獲任命為國會常務委員兼國會外事委員會主任[4][5]

2001年3月,老撾人革黨七大召開,通倫既連任黨中央委員,也首次當選老撾人民革命黨中央政治局委員,排名第九。他在當年3月27日擔任本揚·沃拉吉內閣的副總理兼國家計劃合作委員會主任[3][lower-alpha 1],兼任外國投資合作及國內投資管理委員會主任和老撾國家能源委員會主任[1]。他在2002年2月的國會代表選舉中成功連任,並於同年4月9日就職[7]。他在擔任國家計劃合作委員會主任期間推動了老撾在經濟上對外開放的政策[4]

通倫在2006年3月召開的老撾人革黨八大和2011年3月召開的老撾人革黨九大中連任政治局委員[4]。他在2006年4月參加第六屆國會代表選舉,在永珍市選區參選並當選[8]。他在當年6月8日就任第六屆國會代表的同時,獲任命在波松·布帕萬內閣中擔任政府副總理兼外交部部長[9],並於2010年通邢·塔馬馮內閣上台後留任原職[1]。相對於被通倫接替的原外長宋沙瓦·凌沙瓦所持的親華路線,通倫所推行的外交政策被視為一種「平衡多方面的外交政策」,他一方面沒有忽視老撾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關係[10],另一方面也支持老撾與美國增進邦交[11]。他也在這段時期繼續在為老撾制定經濟建設政策這方面發揮重要的作用[12]

通倫在2016年老撾人革黨十大召開之前已經得到一群沒有革命功勳,而以政績和技術官僚的能力見稱的年輕黨員的支持,[12],並於當屆黨代會上連任中央委員和政治局委員[11][13]。他在當年4月20日獲老撾國會任命為政府總理[14]

2021年1月15日,老撾人革黨十一大閉幕,通倫當選老撾人革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15]

個人生活

除了老撾語,通倫還會說英語俄語越南語,被稱為「國際派」人物。他的興趣是讀書和打高爾夫球。通倫已婚,妻子娜莉是原老撾代理國家主席富米·馮維希之女[2],兩人育有2子1女[4]

備註

  1. 國家計劃合作委員會在2004年8月改稱為國家計劃投資委員會[6]

参考資料

  1. (PDF). Paris: 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133. 2014 [2016-02-14].
  2. Stuart-Fox, Martin. 3rd Edition. Lanham, Maryland: Scarecrow Press. 2008: 347 [2016-02-15]. ISBN 978-0-8108-5624-0.
  3. 山田紀彦. . 石田暁恵 (编). (PDF). 千葉市: 日本貿易振興機構アジア経済研究所研究支援部. 2002-03: 121–151 [2016-02-14]. ISBN 4-258-26025-8 (日语).
  4. . 東京: 日本外務省. 2011-06 [2016-01-25] (日语).
  5. . 光明日报 (河内: 新華社). 1998-02-25 [2016-02-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4-09-26).
  6. 山田紀彦; 天川直子. . (PDF). 千葉市: 日本貿易振興機構アジア経済研究所研究支援部. 2004-05: 271 [2016-02-14]. ISBN 978-4-258-01004-2 (日语).
  7. 山田紀彦. . (PDF). 千葉市: 日本貿易振興機構アジア経済研究所研究支援部. 2002-06: 8–10 [2016-02-14]. ISBN 978-4-258-01002-8 (日语).
  8. カム・ヴォーラペット. . 由藤村和広; 石川真唯子翻译 . 東京都: めこん. 2010: 180. ISBN 978-4-8396-0233-8 (日语).
  9. 黄海敏. . 新华网 (河内: 新华社). 2011-07-23 [2016-02-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7-23).
  10. 藤村和広. (PDF). 立命館国際地域研究 (京都市: 立命館大学国際地域研究所). 2009-12, (30): 102–103 [2016-02-14]. ISSN 0917-2971.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5年9月28日) (日语).
  11. Corben, Ron. . Bangkok: Voice of America. 2016-01-24 [2016-02-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2-26).
  12. Liow, Joseph Chinyong; Leifer, Michael. . Oxon: Routledge. 2014-11-20: 372 [2016-02-14]. ISBN 978-0-415-62532-6.
  13. 方晶晶. . 南寧: 广西大学中国-东盟研究院. 2015-08-06 [2016-01-14].
  14. Kittsilpa, Juarawee. . Bangkok: Reuters. 2016-04-20 [2016-04-21].
  15. 莫小玲; 徐德霖. . 国际在线 (北京市: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 2021-01-15 [2021-01-15].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