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州事件

通州事件,亦称通州大屠殺,中日战争時期由日本扶植而成立并且受日本控制的冀東防共自治政府下属通州保安隊的中國人士兵于1937年7月29日攻擊日本軍民與冀東防共自治政府的事件。

被殺的日本人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华北中国军队和日军发生全面交火。7月29日在北平附近,駐守通州(今通州区)的通州保安隊對該地的日軍守備隊和特務機關發動攻擊,通州保安隊搗毀了日軍機關,俘虜了殷汝耕(通州保安隊撤退时殷汝耕逃走)。在此次事件,日方称通州保安隊更對居留當地的日本僑民進行襲擊,百餘名日本僑民(据称多數是老弱婦孺)被搶劫、強姦、凌辱和殺戮。根据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的日方證言,通州保安隊的中國人士兵殺死約235個日本官兵、僑民、顧問和日韓浪人。

30日,驻丰台南苑的日本军杀入,在西仓杀害通州百姓700余人;1980年代在工厂施工中,发现以8号铁丝用铅丝穿入每10人锁骨进行活埋的遗迹[1][2]

背景

日军站立在通州城墙上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华北中国军队和日军发生全面交火。1937年7月27日,日军向驻通州附近的中国部队二十九军發出通牒並進行轟炸。駐紮在通州旧城南门外的通州保安队未执行日军的部署,按兵不动。日军轟炸機因分不清楚冀察冀東的分界線,誤炸了靠近寶通寺軍營的冀東保安隊幹部訓練所,導致發生數名保安隊員死亡的事件。接到誤炸的報告後,細木特務機關長直接前往冀東防共自治政府殷汝耕長官致歉,並親自前往現場視察,慰問死者家屬。次日28日,細木召集了保安隊教導總隊的幹部,解釋了誤炸的原因,並表示會處理善後。张庆餘等保安队领导人則早在1935年12月就與29軍長宋哲元見面,預謀起兵投诚,不再接受日军和亲日的冀東防共自治政府的领导,而投奔当时驻扎在附近的国军。

经过

7月27日在北平附近,驻守通州(今通州区)的中國保安队因聽信南京電臺(中國國民政府的官方電臺)對外宣傳了“盧溝橋29軍大敗日軍,中國軍隊已經陸續奪回豐台廊坊,中央政府將陸續向華北派遣野戰軍,殲滅日軍指日可待。”的謠言,而事實正好相反。南京政府最後還宣稱“軍事會議決定,蔣委員長命令附近的29軍大舉進攻冀東,血洗偽都通州,並血祭漢奸殷汝耕的決議”的決定。聽了廣播後,通州保安隊於是誤判情勢,於7月29日開始對該地的日軍守備隊和特務機關發動攻擊,當時,通州的日本留守部隊為藤尾小隊的40人,山田自動車中隊的50人,連憲兵、兵站(從事補給)、兵器部等其他部門在內一共110人的薄弱兵力。張慶餘張研田率領的兩支保安部隊看準日方部隊力量單薄的時候,開始對日本軍民進行襲擊。中國保安隊趁著夜色襲擊了長官公署並俘虜了殷汝耕,中國保安隊的主力則攻擊日本軍守備隊。日方雖然只有極少的部隊,但是依然進行抵抗。日本守備隊除了輕機槍步槍手榴彈以外,沒有任何的重武器。守備隊冒著敵方的密集火力,死傷不斷增加的情況下開始撤退,日本僑民的住處和特務機關最後也挺不住。通州日本特務機關遭到了相當於一個中隊的保安隊的襲擊,終於全員陣亡,特務機關被全部消滅。日方称大量的日本僑民(多數是老弱婦孺)被搶劫、強姦、凌辱和殺戮。至於此事件的責任者以及日本僑民是否為「平民」仍存在爭議。

7月29日凌晨4时,通州保安队由于受到日军轰炸,进行了起义。起义军第二路起义部队从东、南、西北方向向日军位于西仓的阵地推进,双方激战6小时以上,保安队牺牲200多人后仍然未攻克。后来日军均匀内的汽车、汽油被击中起火爆炸[3]。30日,驻丰台南苑的日本军杀入,在西仓杀害通州百姓700余人;1980年代在工厂施工中,发现以8号铁丝用铅丝穿入每10人锁骨进行活埋的遗迹[1][2]

各方观点

日本

被殺的日本人
通州事件的日本幸存者

在遠東國際軍事法庭的審訊中,一些日方證人被傳喚,就通州事件所見所聞作證。

死者

目击事件的日本、美国记者认为日本人居民117人和朝鲜人居民106人遭奸杀。蒋中正二战后出版的《蒋总统秘录》回忆过这一事件,但称日本人死亡104、朝鲜人死亡108,并认为被杀者全是军人,是日本夸大了事件[4]

结果及影响

這次的攻擊導致“冀东防共自治政府”威信受創。但是由于通州保安队没有得到华北的29军宋哲元部的配合,因此沒有能夠改變華北戰局。

通州事件之後,冀东政府和日本政府雙方一起驗屍,冀东防共自治政府最後向日方賠償了約120万日元。[5]最大的影响,是侵华日军扬言復仇,将让中国百倍奉还,即年底南京大屠杀

参见

参考文献

脚注
  1. 周良,谷建华著,漂来的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12.10,第69-72页
  2. 北京市通州区文化委员会编,通州文物志,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10,第29页
  3. 张建军主编,日本侵华史研究 2016 第2卷,南京出版社,2016.07,第140页
  4. . 美国之音. [2019-09-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5-28).
  5. . [2009-09-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6-09) (日语).
书目
  • 中村粲. . ISBN 4-88656-062-8.
  • 黃文雄. 蕭志強 , 编. . 前衛出版社. 2002.
  • 東中野修道. 邱振瑞 , 编. . 前衛出版社. 2001.

外部連結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