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氏鱼属

鄧氏魚(),又稱恐魚,是一種晚泥盆紀(距今約3.82億至3.59億年前)的盾皮魚,其中最大种类D. terrelli體長可達6米(19.7英尺)重量則可達1噸,被視為当时最大的海洋掠食者,是已知體型最大的盾皮魚,主食有硬殼保護的魚類無脊椎動物。鄧氏魚的存在比陸上第一隻恐龍的誕生還要早1.35億年,化石廣泛發現於北美洲波蘭比利時摩洛哥

邓氏鱼属
化石时期:弗拉斯階-法門階, 382–359 Ma
PreЄ
藏於昆士蘭博物館的鄧氏魚頭顱骨
科学分类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盾皮鱼纲 Placodermi
目: 節甲魚目 Arthrodira
科: 邓氏鱼科 Arthrodira
属: 邓氏鱼属 Dunkleosteus
Lehman, 1956
模式种
Dinichthys terrelli
Newberry, 1873

种类

邓氏鱼目前确定的至少有十个种,其中模式種为泰雷尔邓氏鱼。

描述

D. marsaisi復原圖

體型最大的種類D. terrelli,其體長估計可達6米(19.7英尺)而體重則可達1 t(1.1 short ton),為目前人類已知最大型的盾皮魚[1][2][3]。和其他盾皮魚一樣,鄧氏魚的頭部由厚甲殼包覆,這降低了牠們的運動速度和靈敏度。口中不具有牙齒,但是其甲殼具有銳利的邊緣,形成類似嘴喙的結構[2]。鄧氏魚和其他盾皮魚可能是最早行體內受精脊椎動物,這項特徵在現存的鯊魚上也可見到[4]

鄧氏魚的頭顱甲殼示意圖

鄧氏魚僅有前方甲殼的部分有成為化石保留下來,也因此其他部分的外型仍然是未知的[5]。現在鄧氏魚後半身的復原圖多半是依據其他節甲魚目(例如:粒骨魚)來參考還原的。

食性

D. terreli復原圖

鄧氏魚的顎部透過平面四桿機構連結,咬合力最大在尖端可達6,000 N(612 kgf;1,349 lbf,在後排刃片則可達7,400 N(755 kgf;1,664 lbf[2],能一口咬穿硬殼保護的有甲魚類菊石無脊椎動物,鄧氏魚吸力也很巨大,能在0.02秒內張開嘴并在0.06秒内把獵物吸進口中[1],可以捕食體積比它的嘴大得多的生物,進食完後會將不能消化的硬殼吐出。

鄧氏魚处于食物链顶端,生活在泥盆纪胸脊鯊可能是它的捕食對象。然而,巨大而沉重的身軀極大地影響了鄧氏魚的運動速度和靈敏度,使其在進化中輸給了鯊魚等软骨鱼,最終灭绝。鄧氏魚及類似生物滅絕後,鯊魚的體型开始變得更大,種類變得更多。

參考文獻

  1. Anderson, P.S.L.; Westneat, M. . Biology Letters. 2007, 3 (1): 76–79. PMC 2373817. doi:10.1098/rsbl.2006.0569.
  2. Anderson, P.S.L.; Westneat, M. (PDF). Paleobiology. 2009, 35 (2): 251–269. doi:10.1666/08011.1.
  3. Carr, Robert K. . Kirtlandia. 2010, 57.
  4. Ahlberg, Per; Trinajstic, Kate; Johanson, Zerina; Long, John. . Nature. 2009, 460: 888–889. doi:10.1038/nature08176.
  5. Dash, Sean. . United States: Workaholic Productions / History Channel. 2008 [2015-12-18].

外部链接

Dunkleosteus,prehistoric wildlife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