郇和

郇和FRS,本名羅伯特·斯文豪英語:1836年9月1日-1877年10月28日),或译史溫侯史溫豪斯文侯英国外交官動物學家,曾長期從事中國華南台灣的動物研究,其中又以在鳥類學的貢獻最為著名。

羅伯特·斯文豪
原文名
出生(1836-09-01)1836年9月1日
英屬印度加爾各答
逝世1877年10月28日(1877歲-10歲-28)(41歲)
 英國倫敦
母校倫敦大學
科学生涯
研究领域動物學

郇和生于英屬印度加尔各答,其家族來自英國諾森伯蘭郡。18岁便进入英国外交部担任外交官,曾长期担任英国驻厦门打狗(今高雄)等地领事。在任内调查了中国南方台湾的自然生态,在英国皇家鸟类学会的Ibis杂志发表了很多关于中国鸟类调查的文章,他曾经发布了世界上最早的系统的中国鸟类名录台湾鸟类名录。现在台湾记录的鸟种中,有超过三分之一是郇和首先报道的。郇和1877年在伦敦逝世,死后他作为外交官的工作逐渐不为人知,而他在中国自然考察方面,尤其是鸟类学研究方面作出的贡献却使他成为东方鸟类学研究的重量级人物。伦敦动物学研究院主席,動物學家菲利普·L·斯克莱特曾称郇和为“迄今最成功的自然探索者之一”

早年背景

1836年郇和生于印度加尔各答,他在印度渡过了童年。16岁时郇和被家人送回英国本土接受高等教育,就读于伦敦大学国王学院。1854年恰逢英国外交部招考驻外使领馆公务员,18岁的郇和便辍学应考,并成为外交部的一员,被派往中国担任驻厦门领事馆翻译。

青少年时期的郇和便已经对自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曾经狂热地收集鸟巢和鸟卵标本,在启程前往中国之前,他将收藏地所有标本捐献给了大英博物馆

在华工作

郇和抵达中国后,首先担任了英国驻厦门领事馆翻译,在任期内,他作为随军翻译参与了1860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在他的随军日记中详细地记述了英法联军对圆明园的破坏,他的这段日记是研究圆明园历史的重要史料。

战争之后不久郇和升任厦门副领事,并被派驻台湾。在这段时间前后,英国设立了打狗英國領事館,郇和被任命为英国驻打狗第一任领事[1]。在打狗领事任内,郇和在汉族和平埔族聚居的地区进行过比较全面的自然调查,但并未深入台湾山区和内陆。

1861年1月返廈門[2]。同年7月29日(咸豐十一年六月)四度訪台,郇和向台灣府城金茂號店東許遜榮承租其位於今台南市衛民街萬昌街口的卯橋別墅,設立第一個辦公處[1],以為英國駐府城副領事館。台灣府城海口淤滯,難作通商碼頭[3],十二月郇和將領事館遷往淡水,並向清廷租借紅毛城為領事館[2][4]

因辦公方便、南部商業仍較蓬勃,1864年郇和又把領事館遷回府城,淡水改成辦事處[5][2]。並將副領事館南遷至打狗港(今高雄港)[1],1865年2月升格為領事館,升任為領事,從此之後打狗領事館(今打狗英國領事館文化園區)因此成為英國駐臺灣第一個正式的領事館[1]

郇和不但是英國首任駐台領事,更是著名的生物學家,鳳山縣柴山(今高雄柴山)知名的台灣獼猴就是透過他的協助,在國際間確認是台灣特有種;他更曾經發布了世界上最早的系統的中國鳥類名錄和台灣鳥類名錄,現在台灣記錄的鳥種中,有超過三分之一是由郇和首次記載。而如今斯文豪氏赤蛙斯文豪氏攀蜥斯文豪氏游蛇更是直接命名自郇和。

1866年,郇和离开台湾赴任厦门领事,此后历任英国驻宁波烟台领事。

1873年,郇和因病离开烟台领事的职位,返回伦敦休养,依靠英国外交部提供的退休金生活。1877年,41岁的郇和在英国伦敦病逝。

学术贡献

郇和利用职务之便,充分地考察了中国东部和台湾自然生态。在1860年代和1870年代,西方博物学家对中国东部乃至整个东亚还几乎一无所知,郇和的考察开启了欧洲学者研究中国生物的大门。自1858年,郇和开始在学术杂志上发表论文,其第一篇论文是《厦门的动物相纪要》此后发表论文十数篇,专著数册,新物种数十种。

郇和曾经多次进行环台湾岛的生态考察,记录岛内的鸟类、魚類[6]哺乳动物,開創台灣動物學研究的先河。其先后发现包括蓝鹇朱鹂在内的十数种台湾特有鸟种和亚种,並於1862年发表论文《福尔摩沙哺乳动物学》(On the Mammals of Formosa)记述了台湾黑熊台湾猕猴[1]台灣雲豹等哺乳动物,并根据调查结果,提出台湾的动物地理分区更接近中国和喜马拉雅类型,而与同属第一岛链的日本和菲律宾相去甚远,當時世界动物地理分区理论尚未成型,郇和的论述具有相当的超前性。

他发表1863年在Ibis杂志上的《福尔摩沙鸟类学》(The Ornithology of Formosa, or Taiwan)至今仍然是台湾鸟类学研究中最经典的论文,在这篇论文中郇和开列了他在台湾岛内调查记录的187种鸟类的名录,加上之后的零星发现,经他发现的鸟类占目前台湾已知鸟种的三分之一[1]还多。但是,由于当时政府限制外国人进入台湾内陆,因而郇和对台湾生态的调查局限于寰岛的平原地区,在1866年郇和曾经筹备过一次进入台湾内陆高山地区的考察,但是在途中被英国驻厦门领事馆招回担任厦门领事,考察遂告流产,这使得黑长尾雉帝雉)等台湾特有高山鸟类的发现延迟了将近40年。

1863年郇和发表了《中国鸟类目录》记录了454种鸟类,并进行了初步研究和系统分类,这是世界上最早的中国鸟类名录。1871年,《中国鸟类名录修订版》出版,这被认为是郇和最重要的一部学术专著。由于郇和在鸟类学研究方面的突出贡献,他获得了英国鸟类家学会联盟荣誉会员的资格。

1870年郇和發表的南中國與台灣島嶼哺乳類相關報告,是和動物地理學有關的學術論文,此論文的內容被引用在華萊士的著作《島嶼與生活》(Life of the Island, 1902)和駐台美國領事禮密臣的作著《台灣的過去與現在》(The Island of Formosa, Past and Present, 1903)中[7]

除了鳥類和哺乳類外,郇和也是最早以科學方法記錄台灣昆蟲的研究者,他將在台灣採集的昆蟲標本交給亨利·貝茲(Henry Walter Bates)和華萊士(Alfred R. Wallace)作為研究之用,兩人於1866年在倫敦動物學界分別發表了兩篇報告,是關於台灣昆蟲最早的科學性報告。許多首次發現的昆蟲也以郇和的名字命名[7]

另外,史溫侯於1860年代在台灣北部的考察,隨後寫成報告專文,隨著淡水開港通商,直接促成了台灣北部茶葉的種植與外銷,開啟了台灣北部茶葉量產外銷的商機,也始台灣產業與人口向北推移的進程加快腳步。

以其命名的生物

相关连接

参考文献

腳註

  1. . 自由時報. 2019-01-18 [2019-01-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1-18) (中文(台灣)‎).
  2. . tamsui.dils.tku.edu.tw. [2018-12-11] (中文(台灣)‎).
  3. . nrch.culture.tw. [2018-12-11] (中文(台灣)‎).
  4. (PDF). www.rcils.nccu.edu.tw. [2018-12-11].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8-08-25) (中文(台灣)‎).
  5. 駱芬美. . 時報文化. 2014-01-17: 99 [2018-12-11]. ISBN 978957135886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04) (中文(台灣)‎).
  6. 黃佳琳. . 經典雜誌. 2018, 245: 74–91. ISSN 1029-8371.
  7. 朱耀沂,《台灣昆蟲學史話(1684-1945)》,玉山社出版社,2005年1月,ISBN 986-7375-21-1
  8. Online version of the Code of 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Zoological Nomenclature

圖書

  • 刘克襄,《臺灣鳥類研究開拓史(1840-1912)》,聯經齣版事業公司,1989,ISBN 957-08-0005-4
  • 周彥辰,〈清季驻设福建的外国领馆和外国领事〉,《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
  • 羅桂環,《近代西方对中国生物的研究》,中国科技史料,第19卷第4期
  • 張富偉,《臺灣烏龍茶產業文化研究)》,國立台南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97年碩士論文

外部連結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