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狗

打狗(Takao、Takau)為高雄市的舊地名,這個地名的最早中文紀錄是1603年(明朝萬曆31年),陳第所著〈東番記〉:「東方夷人不知所自始,居澎湖外洋海島中,起魍港加老灣歷大員堯港打狗嶼小淡水………皆居其也」[1]:22

打狗地名的由來,目前較為多數學者接受的是日本學者伊能嘉矩的說法,他認為「打狗」之名,源於原先居住在此的平埔族馬卡道(Makatao 或 Mkatatau)之族語(Takau),意思為「竹林」。[2]

十六世紀初期,臺灣西部及大陸東南沿海一帶經常有倭寇海盜出沒,四處騷擾,當時居住在高雄一帶的馬卡道族,為阻止倭寇及海盜的入侵,在家園四周圍種刺竹林,漢人音譯為「打狗」,並稱呼此地的馬卡道族為「打狗社」[3]荷蘭人音譯為 Tankoya 或 Tancoia [4]。對於伊能嘉矩的說法,也有學者提出修正,認為 Takau 一詞在馬卡道族語中的意義,應該是「」才對[5][6]。翁佳音教授曾指出: 打狗社在十七、十八世紀的英國、西班牙、荷蘭的文獻中,大抵寫為 Tancoya, 其發音類似「銅(打)鼓仔」,極有可能是源於早期福建漁民行經此處,因為海浪拍打沿岸而取之名[7]。除學者的看法外,民間對於打狗地名的由來有以下傳說: 1. 早期福建的漁民初到此地,遠眺山巒外形有如一面大鼓,稱此山為「打鼓山」(今壽山),打狗為打鼓兩字的轉音。 2. 今日壽山山中有一巨石,外形似鼓,以棍棒敲擊會鼕鼕作響,因此而得名。 3. 昔日港灣前有不少礁石,其中之一形如佛像,居民行舟途經此處,為祈求船隻進出平安,通常會焚香、燒紙錢鳴金、擊鼓,以示對石佛的敬意,因此,「打鼓」遂成為地名。 此外,日本方面也有相關傳說在倭寇猖獗時期,據說曾有日本「八幡船」到打狗一帶,在查問此地名稱時,漢人通事指旗後山答道:「打狗山」。日人在航海誌上,以和日音相近的「高砂」(日語發音為 Takasago)二字記錄,因此,日人稱打狗為「高砂」。到了江戶時代(1603-1867),日本更沿用此一名稱,把整個臺灣稱為「高砂」,並把臺灣的原住民稱為「高砂族」。

明鄭至清代,打狗常與打鼓混稱,如明末遺老沈光文,在其所著〈平臺灣序〉中提到:「打鼓澳能生三倍之財,曝海水以為鹽,爇山材而為炭」[8]:847,稱高雄港為「打鼓澳」;西元 1697 年(康熙 36 年)郁永河奉命到臺灣採硫磺,後來在他所著《裨海紀遊》中提到:「鳳山縣臺灣縣之南,…至 山下打狗仔港止,廣五十里」[9]:11,稱高雄港為「打狗仔港」。 一般來說,民間著述常用「打狗」一詞,而官撰史志則以「打鼓」名之。[10][2]

除打狗、打鼓之稱呼之外,打狗港還有其他名稱。例如:因與下淡水溪(今高屏溪)口的東港對應而被稱為「西港」;此外,又有「歧後港」、「丹鳳澳」、「朱雀池」等名稱[11]。日本治臺初期,官方亦沿用打狗地名,1920 年(大正 9 年)臺灣總督府公布修正地方官官制,全臺分五州(臺北、新竹、臺中、臺南、高雄等五州)、兩廳(花蓮港廳、臺東廳),高雄州下設高雄郡和高雄街。同時頒布命令改正所謂的「不雅」地名,將原本具鄉土氣息的地名「打狗」以「高雄」取代。日本人之所以用「高雄」取代「打狗」,是因為「高雄」日語發音為「Takao」、「たかお」和打狗「Takau」兩字的發音十分相近,且日本也有高雄的名稱,於是沿用三百多年的「打狗」從此便走入歷史,「高雄」的名稱正式登上歷史舞台。[2]

文獻

  1. 沈有容 1956
  2. 發 行 人:鄭新輝;顧 問:郭金池 王進焱;總召集人:戴淑芬;副召集人:劉靜文 黃盟惠 鍾享龍 周譽峰. (PDF) (Tertiary source 三次文獻). 指導教授:李文環;策劃小組:吳佳玲 陳淑芬 龍炳豐 蕭佳玲;執行編輯:顏嘉億 柯麗卿 游凌雀;撰 稿:黃森濤;編輯小組:陳志鵬 鐘金華 鍾淑芳. 高雄市政府教育局. 2012-12 [2019-04-11]. ISBN 978-986-04-0193-6.
  3. 伊能嘉矩 1985
  4. 張守真等編 1996
  5. 土田滋 1997
  6. 陽森富 1998
  7. 楊玉姿 2005
  8. 余文儀 1962
  9. 郁永河 1959
  10. 曾玉昆 1992
  11. 潘輝雄 1984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