釉裡紅
釉裡紅(中國紅瓷)在晚唐已有出現雛形,元代發揚成熟,江西景德鎮創燒的一種瓷器釉彩以氧化銅在瓷胎上彩繪,再塗一層透明釉,以高溫還原焰燒成,呈紅色光潤柔和。
明清是红瓷发展的极盛期,宣德时期红瓷创新分为釉里红和青花釉里红两大类。到了清康熙年间制造工艺突出,红瓷成品色调有不同的浓淡层次,品种也多样,有釉里红、青花釉里红加彩、釉里三彩、青花釉里红等。[1]
紅瓷難題在於爐溫必須恆常保持在1450℃上下,犯錯區間極少,且通常要四次进炉:一是素烧,二是釉烧,三是红烧,四是金烧;所以陶瓷界常大诉“十窑九不成”、“千窑难得一品”的苦衷所以古今成品稀少價格高昂不下,近代1990年代後透過電腦化恆溫燒爐和加入钽和若干稀土元素,中國才研發出真正大紅色的紅瓷,並可以量產,從而開始在民間普及。
参考文献
- 醴陵紅瓷史, 2005 吳天嘯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