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寶雲

釋寶雲376年-449年),涼洲人。精通梵語,師從佛陀跋陀羅,是江左一帶翻譯梵語最為傑出的譯經僧人之一。[1]

生平

寶雲年少出家,精勤修行,學問行持都很精進,志潔高雅,正直純素,有名於當代。 追求佛法之心懇切,有忘身殉道的決心,一心為尋訪聖跡,求得經藏,所以在東晉隆安初年遠到西域求學,與名僧法顯智嚴前後相隨,途中歷經艱辛。[2][3]到達天竺,瞻仰不少靈異、遍訪釋迦牟尼佛當年聖跡。寶雲在西域主要是學習梵語,對於天竺諸地的語言學學習下了苦工。[4] 回到長安,寶雲主要師從的對象是佛陀跋陀羅,以為業,但佛陀跋陀羅受到鳩摩羅什的徒眾排斥,寶雲等徒眾亦受牽連,四散各地。[5]當時幸好得到盧山慧遠的解圍,安止於道場寺。眾僧認為寶雲的求道之志堅意猛,甚為愛戴。後來寶雲性好幽居,前往六合山寺棲止。沒多久時間,由於道場寺慧觀圓寂在即,囑託寶雲總管寺務,無法推辭的情況下只好回寺就任。居一年多,又回六合山寺,以元嘉二十六年終於山寺。春秋七十有四。

譯經成就

佛經傳播一方面需要經典的供應,一方面需要精通語言的人才。《高僧傳•譯經》共三卷,其中記錄了支謙、聶承遠、竺佛念、釋寶雲、竺叔蘭、無羅叉等人,便是能通梵漢的語言高手,對於佛經的漢譯具有充份的貢獻。[6]釋寶雲正是這樣的人才。故於晉宋之際,能夠弘通法藏。

譯經作品

  • 《佛本行讚經傳》七卷(宋元嘉年寶雲於六合山寺譯)
  • 《佛所行讚經傳》(五卷)
  • 《付法藏經》六卷
  • 《淨度三昧經》一卷(晉世寶雲於揚州譯)
  • 無量壽經》一卷
  • 《四天王經》一卷(釋智嚴共寶雲譯)
  • 《廣博嚴淨不退轉輪經》六卷(或四卷)(宋元嘉年沙門智嚴共寶雲譯)
  • 《雜阿毘曇心論》十三卷(宋元嘉年僧伽跋摩共寶雲於長干寺譯)
  • 《大般泥洹經》六卷(義熙十三年於謝司空公謝石道場寺出。舊錄。覺賢出。寶雲筆受。)

參考文獻

  • 東晉,釋法顯著,《高僧法顯傳》。

注釋

  1. 《歷代三寶紀》卷10:「(寶雲)善梵書語。天竺諸國字音訓釋,悉皆備解。後還長安,復至江左,晚出諸經多雲刊定。華戎兼通,言音允正,眾咸信服。初時關中有竺佛念善於宣譯,符、姚二代猶擅其名,領會真文,最為稱首。其江左翻傳譯梵為宋,莫踰於雲。初與智嚴恒共同出,嚴既遷化,雲後濁宣,故不多載。」
  2. 《高僧傳》卷3:「遂以晉隆安之初遠適西域,與法顯、智嚴先後相隨。」
  3. 《高僧法顯傳》:「法顯昔在長安,慨律藏殘缺,於是遂以弘始二年,歲在己亥,與慧景、道整、慧應、慧嵬等,同契至天竺,尋求戒律。初發跡長安,度隴至乾歸國夏坐,夏坐訖,前至褥檀國。度養樓山至張掖鎮,張掖大亂,道路不通,張掖王慇勤,遂留為作檀越。於是與智嚴、慧簡、僧紹、寶雲、僧景等相遇,欣於同志,便共夏坐。夏坐訖,復進到燉煌。有塞東西可八十里,南北四十里,共停一月餘日。法顯等五人,隨使先發。復與寶雲等別燉煌。」
  4. 《高僧傳》卷3:「雲在外域遍學梵書,天竺諸國音、字、詁訓,悉皆備解。」
  5. 《高僧傳》卷3:「隨禪師佛馱跋陀業禪進道。俄而禪師橫為秦僧所擯,徒眾悉同其咎。」
  6. 《高僧傳》卷3:「夷夏不同,音韻殊隔,自非精括詁訓,領會良難。屬有支謙、聶承遠、竺佛念、釋寶雲、竺叔蘭、無羅叉等,並妙善梵漢之音,故能盡翻譯之致。一言三復,詞旨分明。然後更用此土宮商,飾以成製。論云:隨方俗語,能示正義,於正義中,置隨義語,蓋斯謂也。」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