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龜頭砲臺

金龜頭砲臺位於臺灣澎湖縣馬公市,是拱衛清朝澎湖廳城的砲臺之一,舊砲臺具體創建時間不明,清朝第一次修建是在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左右[1],不過目前保留者為光緒十三年(1887)建的金龜頭新式砲臺,於民國九十年(2001年)11月21日公告為國定古蹟[2]

馬公金龜頭砲臺
中華民國臺灣)文化資產
外堡門
其他名稱天南砲臺、金龜頭礮臺
登錄等級國定古蹟
登錄類別關塞
位置 臺灣澎湖縣馬公市馬公段2664、2664-3地號
建成年代 明朝年間(舊)
 大清光緒13年(1887年;新)
詳細登錄資料

沿革

金龜頭砲臺是在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兵部特准福建總督覺羅滿保所奏而修建之明朝遺留之十二座砲臺之一,後於清同治三年(1864年)再修[2][1]。光緒九年(1883年)中法戰爭中,《法軍侵臺始末》記載說金龜頭舊砲臺與新城砲臺是澎湖廳諸砲臺中火力最強者,但後來因為彈藥庫被法國軍艦擊中而失去作戰能力[1]

臺灣建省之後,首任巡撫劉銘傳加強防務,於光緒十三年(1887年)廣建新式砲臺,而在澎湖一帶則由總兵吳宏洛新建砲臺四座,即西嶼西臺西嶼東臺、拱北砲臺與金龜頭砲臺,而在金龜頭砲臺這裡配備了7吋、10吋、12吋口徑的阿姆斯特朗大砲各一門[2][1]。但在1895年3月23日日軍從澎湖島東側裡正角海岸上陸,避開了金龜頭、西嶼西臺、西嶼東臺的火力攻佔了澎湖廳城,位在城西的金龜頭砲臺也隨之淪陷[1]。此時西嶼東砲臺清軍一度持續砲擊澎湖廳城內外日軍據點,但在3月25日14:00左右日軍修復金龜頭砲臺後開始砲轟西嶼東臺,16:00清軍將西嶼東臺大砲重要配件拆除後撤離澎湖,日軍自此完全控制澎湖[1]

日治時期,該砲臺曾於明治三十五年(1902年)5月20日到明治三十七年(1904年)9月15日期間重修,改稱天南礮臺,工事總監為支部長工兵少佐柴恒房,主任官為技手石川義仙、菅野外三郎、杉野中造[2]。二次大戰後一度成為中華民國陸軍澎湖防衛司令部天南營區(通信營)所在地,後來軍方釋出此地移交給澎湖縣政府[2]

澎湖縣政府文化局於2013年9月25日,將美製M1式40mm高射炮1門安置於金龜頭砲台,因國軍早期從於此架設此型號高射炮,後因整備汰廢而移出,所以縣政府文化局向國防部提出要求,經國防部同意後,將其從南投集集陸軍兵工整備發展中心安全運抵並安座[3]

參考來源

  1. 陳英俊. . 澎湖縣文化局. 2003年7月. ISBN 978-986-00-9689-7.
  2. .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3. . 蘋果日報. 2013-09-25 [2013-09-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9-28).

相關條目

外部連結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金龜頭砲臺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