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公市

馬公市臺灣話),清代舊稱「媽宮」、「娘媽宮」或「東西澳」,前者得名自澎湖天后宮,後者源自清代行政分區名稱。日治時期大正9年(1920年)改稱「馬公街」。二戰後(1945年),國民政府改制「馬公鎮」,1981年改制「馬公市」,並成為澎湖縣內唯一的縣轄市[1]馬公市位於澎湖本島西半部,東鄰湖西鄉,面積約34平方公里,人口數約6.3萬人,為臺灣澎湖縣的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行政區,也是澎湖縣縣治所在地,在本市是臺灣唯一座落於離島、離島的最大都市,也是澎湖群島的政經文化中心。

馬公市
Magong City
 中華民國行政區劃
縣轄市
上:澎湖天后宮
中:中央旅社、澎湖縣圖書館
下:大山堡壘砲台、澎湖青年活動中心

馬公市徽
上級行政區劃澎湖縣
舊稱媽宮
設立年份1920年(設馬公街
1945年(設馬公鎮,隸屬澎湖縣馬公區
1981年(縣治所在地改制為縣轄市)
區劃33627
政府 
  市長葉竹林馬公市市長列表)
  行政機關馬公市公所
  立法機關馬公市民代表會
總面積33.9918平方公里
平均海拔13 米
人口 
  總數63,195人(2021年1月)
  戶數25,725戶
郵政編碼880
戶政資料代碼10016010
毗鄰湖西鄉
網站http://www.mkcity.gov.tw/
馬公市位置圖

歷史

自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廷領有澎湖之後[2],媽宮街因瀕臨港灣,常有軍隊駐紮,四季皆可停泊船隻,商業活動頻繁,漸漸發展成熱鬧的市街,在乾隆朝形成所謂「七街一市[lower-alpha 1]」,市街活動多由官府和班兵把持,駐紮澎湖約有七個標營[lower-alpha 2],各自設有廟館伙房廣布於媽宮四周[lower-alpha 3],造成軍民雜處的亂象。[3]:57-62道光朝之後,地方教育和商業發展漸趨蓬勃[3]:127-129、到光緒朝年間,媽宮已發展成「十街二市[lower-alpha 4]」的規模。[3]

媽宮城含括的濱港區域,由「東甲」、「南甲」和「北甲」組成,當時合稱作「媽宮三甲」。[4]約莫於道光年間(1821年-1850年),媽宮僅有「東甲」(官署區)和「南甲」(港埠區)兩個聚落形成。[3]媽宮東甲因與官方政府關係密切,很早便有奉祀玄天上帝、此具備軍事色彩的神祇當作聚落的信仰中心(東甲北極殿)。南甲最初的領域則含括媽宮西半部,如火燒坪、澳仔底以及測天島(小案山)等地,一同集結成神明會的組織;然後在同治三年(1864年)海靈殿落成,確立南甲為一獨立祭祀圈或生活圈的態勢儼然成形[5];由於海靈殿起建全由民間出資,也成為民間勢力崛起的表徵。[3]

清末澎湖總鎮署衙門(今馬公市仁愛路與建國路附近)

「北甲」聚落的形成時間稍晚,大約於清領末期才有祭祀「朱府王爺」的神明會組織[6],直到日治時期的明治三十二年(1899年)才正式起建北甲的角頭廟(北甲北辰宮)。[3]綜論媽宮三甲的聚落,約在光緒十三年(1887年),吳宏洛奉旨築城的時候便已存在。[4][7]:56-57

歷年所屬行政區列表

起訖年份行政區
1920~1926高雄州澎湖郡馬公街
1926~1945澎湖廳馬公支廳馬公街
1945~1946澎湖縣馬公區馬公鎮
1946~1981澎湖縣馬公鎮
1981~澎湖縣馬公市

地理

氣候

馬公市屬亞熱帶季風氣候

馬公市(1981年-2010年)气候平均数据
月份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全年
历史最高温℃(℉) 25.5
(77.9)
27.8
(82)
30.1
(86.2)
35.3
(95.5)
38.9
(102)
39.5
(103.1)
40.0
(104)
39.8
(103.6)
39.2
(102.6)
37.6
(99.7)
34.4
(93.9)
30.0
(86)
40
(104)
平均高温℃(℉) 19.3
(66.7)
19.6
(67.3)
22.4
(72.3)
26.0
(78.8)
28.8
(83.8)
30.6
(87.1)
32.0
(89.6)
31.8
(89.2)
30.7
(87.3)
28.1
(82.6)
24.8
(76.6)
21.1
(70)
26.3
(79.3)
每日平均气温℃(℉) 16.9
(62.4)
17.1
(62.8)
19.5
(67.1)
23.0
(73.4)
25.7
(78.3)
27.6
(81.7)
28.7
(83.7)
28.6
(83.5)
27.8
(82)
25.4
(77.7)
22.4
(72.3)
18.9
(66)
23.5
(74.3)
平均低温℃(℉) 15.4
(59.7)
15.4
(59.7)
17.4
(63.3)
20.9
(69.6)
23.7
(74.7)
25.6
(78.1)
26.6
(79.9)
26.5
(79.7)
25.9
(78.6)
23.9
(75)
20.9
(69.6)
17.4
(63.3)
21.6
(70.9)
历史最低温℃(℉) 4.4
(39.9)
5.3
(41.5)
8.2
(46.8)
11.1
(52)
15.4
(59.7)
20.3
(68.5)
22.7
(72.9)
22.6
(72.7)
21.8
(71.2)
19.6
(67.3)
14.3
(57.7)
7.1
(44.8)
4.4
(39.9)
平均降水㎜(英寸) 21.9
(0.862)
50.2
(1.976)
52.9
(2.083)
92.4
(3.638)
123.2
(4.85)
164.1
(6.461)
131.6
(5.181)
170.8
(6.724)
74.2
(2.921)
26.1
(1.028)
20.1
(0.791)
23.5
(0.925)
951.0
(37.441)
平均相对湿度(%) 80.5 82.4 83.1 83.4 84.5 86.6 85.1 85.5 81.2 78.1 78.0 78.7 82.3
每月平均日照时数 112.9 96.7 124.7 157.2 172.5 199.6 260.8 240.1 225.3 183.9 131.1 117.3 2,022.1
来源:中央氣象局

人口

歷史人口
年份人口±%
1981 55,567    
1986 55,091−0.9%
1991 53,531−2.8%
1996 52,218−2.5%
2001 53,132+1.8%
2006 53,942+1.5%
2011 57,468+6.5%
2016 61,740+7.4%
來源: . 內政部.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0-26).
馬公市人口指標
概況
 年齡層 比例 
總人口
 
63,195 (100%)
0~14歲
 
6,925 (10.96%)
15~64歲
 
46,457 (73.51%)
65歲以上
 
9,813 (15.53%)
32,115
(男人口數)
31,080
(女人口數)
目前處於高齡社會
性別比103.33%
扶養比36.03%
  扶幼比14.91%
  扶老比21.12%
老化指數141.70%
戶人口量2.4566人/戶
人口密度1,859.12 (人/km2)
2021年馬公市每月人口變化
月份人口消長
馬公市人口變化圖表
1 63,195 −1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累積年度增減:−11
本年人口流失,累積成長率為-0.017%
為全台幼年比例最低、壯年比例最高的縣轄市。

歷年人口變化

  • 累積五年(2015年底~2020年底)人口增加2,664人,折合成長率4.42%,在全國所有縣轄行政區之中,增加量高居第五[lower-alpha 5]
馬公市歷年人口變化(1981年~2020年)[8]

政治

歷任市長

屆次 姓名 黨籍 就任時間 卸任時間 備註
1 謝界和 1981年12月25日 1982年3月1日 首任,馬公鎮長改聘
2 王乾同  中國國民黨 1982年3月1日 1986年3月1日
3 王乾同  中國國民黨 1986年3月1日 1990年3月1日
4 楊國夫 1990年3月1日 1994年3月1日
5 楊國夫 1994年3月1日 1998年3月1日
6 許麗音  民主進步黨 1998年3月1日 2002年3月1日
7 王乾發  中國國民黨 2002年3月1日 2006年3月1日
8 蘇崑雄 無黨籍 中國國民黨 2006年3月1日 2010年3月1日
9 蘇崑雄  中國國民黨 2010年3月1日 2014年12月25日
10 葉竹林 無黨籍 中國國民黨 無黨籍[9] 2014年12月25日 現任

市政組織

馬公市公所是澎湖縣馬公市最高層級的地方行政機關,在中華民國政府架構中為縣轄市自治的行政機關,同時負責執行縣政府及中央機關委辦事項,馬公市的自治監督機關為澎湖縣政府。市長由全體市民直接選舉產生,任期為四年,可連選連任一次。馬公市公所並置市政會議,為市政最高決策機構,在市長之下,設有6課3室等9個內部單位及3個附屬機關。

馬公市民代表會是馬公市的最高民意機關,代表馬公市全體市民立法和監察市政。市民代表由公民直選選出,任期為四年,可連選連任。共有12位市民代表,第一選區1席市民代表、第二選區5席市民代表、第三選區4席市民代表、第四選區2席市民代表,主席、副主席由12位市民代表互選產生。

行政區

馬公市行政區劃

1945年(民國34年),國民政府將「馬公街」改為「馬公鎮」,下設里。

1981年(民國70年),馬公鎮升格為馬公市,共轄34里。

2010年(民國99年)2月1日,馬公市新復里併入復興、長安里,減少1里,所轄變更為33里,轄有:石泉里、光明里、光復里、光華里、光榮里、安宅里、西文里、西衛里、東文里、東衛里、虎井里、長安里、前寮里、重光里、中央里、復興里、中興里、啟明里、桶盤里、重慶里、朝陽里、陽明里、案山里、菜園里、烏崁里、興仁里、鎖港里、山水里、鐵線里、嵵裡里、井垵里、風櫃里、五德里。[1]其中,虎井里與桶盤里為馬公市離島虎井嶼桶盤嶼,自成一里,其餘皆在澎湖本島上。

經濟


宗教

教育

大學
高級中等學校
國民中學
國民小學

交通

1945年美軍所繪製的馬公全景地圖

航空

海運

公路

旅遊

日本統治時期的馬公
澎湖縣最為古老的四眼井:建於1592年,位於馬公市中央老街的最北端
  • 澎湖天后宮中央里正義街1號
  • 文澳城隍廟西文里3鄰25號
  • 媽宮城隍廟
  • 风柜洞
  • 澎湖觀音亭:介壽路7號
  • 四眼井:中央街40號
  • 東衛石雕公園
  • 天人湖
  • 蔡廷蘭進士第
  • 金龜(龍)頭砲臺
  • 桶盤玄武岩石柱
  • 鎖港紫微宮
  • 鎖港南北石塔
  • 山水沙灘
  • 山水吼洞
  • 嵵裡海水浴場/嵵裡沙灘
  • 青灣仙人掌公園

國際交流

姐妹市

參考資料與註釋

參考資料
  1. . 澎湖縣馬公市公所. [2019-09-12] (中文(台灣)‎).
  2. 許, 雪姬. . 臺灣大百科全書. 2010-03-30 (中文(台灣)‎).
  3. 余, 光弘. (PDF). 臺北市: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1988 [2020-02-06].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8-09-25) (中文(台灣)‎).
  4. 許, 玉河. . Penghu.Info|澎湖知識服務平台 (中文(台灣)‎).
  5. 林, 美容. . 《歷史月刊》. 1988, (9) (中文(台灣)‎).
  6. 郭, 金龍. . 澎湖縣: 開臺澎湖天后宮管理委員會. 2006: 345–346. ISBN 9868272300 (中文(台灣)‎).
  7. 張, 玉璜. . 澎湖縣: 澎湖縣立文化中心. 1998. ISBN 9570215895 (中文(台灣)‎).
  8. . 內政統計月報. 2020-02-10 [2020-08-27]. (原始内容 (XLS)存档于2020-05-01).
  9. . 中央社. 2021-02-18 [2021-02-19] (中文(台灣)‎).
註釋
  1. 約莫在乾隆年間便有所謂的「七街一市」,即指環繞澎湖天后宮附近的鬧街,分別是「右營直街」、「右營橫街」、「左營街」、「渡頭街」、「海邊街」、「倉前街」以及「大井街」,一市則為天后宮廟埕的「魚市」。(林豪,1893)
  2. 分別是「水師提標營」、「閩安標營」、「海壇標營」、「南澳標營」、「南澳標右營」、「銅山標營」、「銅山標右營」、「烽火門」。(林豪,1893)
  3. 廟館設置源自於朝廷實施三年一換的班兵制度,期滿之時,因季風難行,班兵必須滯留澎湖,常常導致盤纏耗盡仍不得歸返。各標營為了解決調防的食宿問題,先後於媽宮各處購置房產,之後更向四周擴散,甚至開始有大批產業,或以收受租金為廟館收入來源。(張玉璜,1998:35-41)
  4. 街道增加「太平街」、「東門街」(今重慶街)和「小南門街」(今民族路南段);而原有天后宮廟埕的魚市旁,新增一個「菜市」,雖曰「二市」,其實都在同一處。(張玉璜,1998:60)
  5. 次於竹北市金寧鄉麥寮鄉竹南鎮

外部連結

維基導遊上的相關旅行指南:馬公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馬公市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