釘狀龍

钉状龙屬屬名:,意為「具有尖刺的蜥蜴」),又名肯龍肯氏龍,為劍龍科(Stegosauridae)恐龍的一屬,化石發現於坦尚尼亞林迪區敦達古魯山(Tendaguru Hill)的敦達古魯組(Tendaguru Formation),生存年代為晚侏儸紀啟莫里階,約1億5570萬到1億5080萬年前。釘狀龍與北美洲劍龍屬Stegosaurus)是近親,但是體型大小、身體靈活度、與防禦用的板甲形狀不同。成年釘狀龍的身長約4.5公尺,釘狀龍的後背到尾巴分佈者尖刺,而非板甲。肩膀或臀部兩側可能有尖刺。

钉状龙属
化石时期:侏羅紀晚期, 152 Ma
PreЄ
釘狀龍的骨架模型,位於德國柏林自然博物館
科学分类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蜥形纲 Sauropsida
总目: 恐龙总目 Dinosauria
目: 鸟臀目 Ornithischia
科: 剑龙科 Stegosauridae
属: 钉状龙属 Kentrosaurus
Hennig, 1915
模式种
埃塞俄比亞釘狀龍
Kentrosaurus aethiopicus

Hennig, 1915
異名
  • Doryphorosaurus Nopcsa, 1916
  • Kentrurosaurus Hennig, 1916

釘狀龍是在1915年由德國古動物學家Edwin Hennig命名。Kentrosaurus之中的kentron/κεντρον源自希臘文中的κεντρον(kentron),意思是「尖刺的」;而sauros/σαυρος'意為「蜥蜴[1]。而種名中的「衣索比亞」(aethiopicus),來自中世紀以前歐洲漠南非洲的泛稱「Aethiopia」(這個名稱如今演變為「Ethiopia」,專指現今的衣索比亞),在此代指釘狀龍的發現地坦尚尼亞。晚白堊紀角龍下目尖角龍的屬名(Centrosaurus),也是來自相同的希臘文字源,但尖角龍字首改為"C",以避免混淆。

發現與種

在1909年到1912年,一個德國挖掘團隊在東非發現了數種新恐龍,釘狀龍是其中最重要的之一,牠顯示了坦尚尼亞莫里遜組兩地在較早期曾經非常接近,莫里遜組位於落磯山脈的東部。在這個挖掘團隊的三個科學家中,沃納·詹尼斯(Werner Janensch)在1910年發現這是一個劍龍類化石,而Edwin Hennig在1915年首次敘述釘狀龍[2]

釘狀龍的已發現化石包含:一個接近完整的尾巴、骨盆、數節背椎沃納·詹尼斯(Werner Janensch)利用這些化石,重建出一個釘狀龍的骨架模型,在柏林自然史博物館展出[3]。在2006到2007年間,博物館將這個骨架拆除,並組架出新的骨架模型。除此之外,一個顱骨與尖刺化石曾存放在柏林洪堡大學洪堡博物館,但洪堡博物館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遭到轟炸,而這些化石一度被認為已經遺失了[4]。但是,近年在博物館的地下儲藏室,發現了顱骨部分[5]

模式種埃塞俄比亞釘狀龍K. aethiopicus),也是目前的唯一種。在1914年,查爾斯·懷特尼·吉爾摩爾(Charles W. Gilmore)在美國懷俄明州發現的一些零碎化石,被命名為長刺劍龍(Stegosaurus longispinus),有可能是釘狀龍的北美洲物種[6]

釘狀龍的骨架模型 - 柏林洪堡自然歷史博物館

命名爭議

釘狀龍(Kentrosaurus)是在1915年由Edwin Hennig命名。但是,角龍類開角龍Centrosaurus)的屬名也是來自相同的希臘文字源,兩者只差一個字母,在發音上可能會產生混淆。隔年,為了避免違反國際動物命名法規,Edwin Hennig將釘狀龍改名為Kentrurosaurus[7]。同時,匈牙利古生物學家法蘭茲·諾普喬(Franz Nopcsa)則將釘狀龍改名為Doryphorosaurus[8]。如果有重新命名的必要,較早重新命名的Kentrurosaurus具有優先權[9]。但是,釘狀龍與開角龍的屬名只差一個字母,並無重新命名的必要,Kentrosaurus仍是有效的屬名。

古生物學

釘狀龍的復原圖

釘狀龍體型較劍龍屬小。釘狀龍身長4公尺,體重約320公斤[10]。在劍龍類恐龍中,釘狀龍的體型小。

食性

如同其他劍龍類恐龍,釘狀龍是種草食性恐龍。但不同於其他鳥臀目恐龍,劍龍類的牙齒小,磨損面平坦,頜部只能作出上下運動[11]。釘狀龍的頰齒呈獨特的鏟狀,齒冠不對稱,牙齒邊緣只有七個小齒突起。其他劍龍類恐龍的牙齒較為複雜。[12]由於禾本科植物直到白堊紀才演化出現,所以釘狀龍不可能以為食。過去曾有理論認為,劍龍類是以低矮的植物葉子、水果為食[13]。另一種可能是,釘狀龍能夠以後腳站立,以較高的樹枝、樹葉為食。

裝甲

釘狀龍的板甲與劍龍屬的板甲相當不同。釘狀龍有許多小型板甲沿者頸部與肩膀排列。而背部後方與尾巴通常有6對尖刺,每個尖刺長度為1呎。如同其他劍龍類恐龍,例如歐洲勒蘇維斯龍,釘狀龍另有一對尖刺從臀部(也可能是肩膀)往後延伸。劍龍屬的骨板可能作為體溫調節作用,而釘狀龍的尖刺可能只有自我防衛的功能。

釘狀龍的模型,以後肢站立,模型位於華沙

釘狀龍可能曾被類似異特龍角鼻龍獸腳類恐龍所獵食。釘狀龍可左右揮動牠們有尖刺的尾巴來避免被攻擊。而釘狀龍臀部兩側的尖刺也可保護牠們免受攻擊。

步態

釘狀龍與劍龍屬最主要的差別在於,劍龍屬缺乏臀部與尾巴連接處附近的一對顯著的尖刺。釘狀龍的股骨長度與腿的其他部分相比,顯示牠們是種緩慢而不活耀的恐龍。釘狀龍可能用後腿直立起來以接觸樹葉、樹枝,但正常的狀態應該是完全四足狀態。

環境

釘狀龍的化石發現於坦尚尼亞敦達古魯組(Tendaguru Formation),目前已發現兩個骨骼,以及零散的骨頭,分別來自於成年與幼年個體[12]。這個地層的年代為晚侏儸紀啟莫里階,約1億5570萬到1億5080萬年前。

釘狀龍與劍龍屬的相似處與相異處,可用大陸漂移學說解釋。在坦尚尼亞騰達古魯地區發現的釘狀龍化石,以及北美洲發現的劍龍屬化石,兩者之間的相似處顯示現在分離的這兩個地區,過去一度是一個超大陸的一部分,該超大陸名為盤古大陸,而北半部分則稱為勞亞大陸。現在分離的這兩個地區,過去應該有非常類似的氣候,才能生存如此類似的物種。同時,釘狀龍與劍龍屬的相異處可解釋牠們不同的祖先,因為隨後的板塊運動而分隔兩地,兩個生物群在趨異演化下產生的改變

大眾文化

釘狀龍出現在斐凡迪環球遊戲的遊戲《侏羅紀公園:基因計劃》(Jurassic Park: Operation Genesis),以及微軟的遊戲《動物園大亨:侏羅紀》(Zoo Tycoon: Dinosaur Digs)。

沙盒動作冒險遊戲方舟:生存進化》中,玩家可以捕捉釘狀龍,但不同於遊戲中的劍龍,牠們無法被玩家騎乘。

可供參考的文獻

  1. Liddell, Henry George and Robert Scott. . United Kingdo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0. ISBN 0-19-910207-4.
  2. Hennig, E. (1915). "Kentrosaurus aethiopicus, der Stegosauride des Tendaguru." ("Kentrosaurus aethiopicus, the stegosaur of Tendaguru") Sitzungsberichte der Gesellschaft naturforschender Freunde zu Berlin 1915:219-247 [German]
  3. Janensch, W. . Palaeontographica. 1925,. Suppl. 7 I: 255–276.
  4. Glut, Donald F. . . Jefferson, North Carolina: McFarland & Co. 1997: 516–519. ISBN 0-89950-917-7.
  5. Galton, Peter M. . Geologica et Palaeontologica. 1988, 22: 123–143.
  6. Gilmore, C.W. (1914). "Osteology of the armored Dinosauria in the United States National Museum,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the genus Stegosaurus". United States National Museum Bulletin 89: 1–136
  7. Hennig, E. (1916). "Zweite Mitteilung über den Stegosauriden vom Tendaguru" [Second report on the stegosaurids of Tendaguru]. Sitzungsberichte der Gesellschaft Naturforschender Freunde zu Berlin 1916(6):175–182
  8. Nopcsa, F. (1915). "Die Dinosaurier der Siebenbürgischen Landesteile Ungarns." ("The dinosaurs of the Siebenbürgen part of the Hungarian Emprie"). Mitteilungen aus dem Jahrbuche der Königlich Ungarischen Geologischen Reichsanstalt 23:1–26
  9. Hennig, E. (1916). "Kentrurosaurus, non Dorypphorosaurus. Centralblatt für Mineralogie, Geologie und Paläontologie, Stuttgart 1916:578.
  10. Seebacher, Frank. . Journal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 2001, 21 (1): 51–60.
  11. Barrett PM. . Carpenter, Kenneth(ed) (编). .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2001: 25–52. ISBN 0-253-33964-2.
  12. Galton P.M., Upchurch P. . Weishampel D.B., Dodson P., Osmólska H. (编). .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4: 361. ISBN 0-520-24209-2.
  13. Weishampel DB. . N. Jb. Geol. Paläontol. Abhandl. 1984, 167: 224–250.

外部链接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