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鈴會
銀鈴會,台灣的民間文藝團體,該會創於1943年,由張彥勳跟台中一中那些愛好文學的同班同學發起。該會原本只有台灣人,國府接收台灣以後,陸續有幾位從中國大陸來的人加入。成員有張彥勳、詹冰、林亨泰、錦連、蕭翔文(蕭金堆)、詹明星、朱實、子潛(許育誠)、埔金、有義、春秋、松翠、殘屏、籟亮、鴻飛、陳素吟等。銀鈴會持續到1949年,1949年4月6日「四六事件」爆發,台灣情勢趨於緊張。同年5月20日,台灣省主席兼警備司令陳誠發布「全省戒嚴令」,「銀鈴會」被迫解散[1]。
出版、活動
銀鈴會先後發行《緣草》、《潮流》[2]這兩種油印刊物,其發行刊物的宗旨有二,一是文學研究,二是推動台灣新文學的發展。《綠草》發行了十多期,《潮流》則出了七期。詩刊除了刊載同仁創作的現代詩、散文詩、短歌、俳句,還有評論、短篇小說、古詩解說等類型的文章,內容相當多元。刊物使用的語文方面,《緣草》多為日文,《潮流》則中、日文都有。
銀鈴會的成員除了在機關刊物《綠草》與《潮流》發表作品,也在新生報的「橋」、「學生世界」、「新地」;中華日報日文文藝欄;力行報副刊,以及《新文藝》、《台灣婦女》、《禮拜六》、《青年時代》等雜誌上發表作品。銀鈴會除了發行刊物,積極在其他報刊投稿,有時也會幫同仁出版詩作,目前已知有:張彥勳的《幻》與《桐葉落》、林亨泰的日文詩集《靈魂的初啼聲》[3]。
銀鈴會與楊逵
銀鈴會成員受到楊逵很大的鼓舞,願意努力克服語言障礙與228事件之後的政治肅殺氣氛。1948年該會聘請楊逵當顧問。楊逵除了擔任顧問,指導該會成員創作,也曾在《潮流》發表〈夢與現實〉(日文)一文,期勉台灣的年輕作家「早點醒來,與黑暗的現實對決,並克服這些現實」[4]。
銀鈴會的評價
林亨泰認為:銀鈴會延續了二次大戰前反帝與反封建的文學精神,同時對於世界文學抱持開放接受的態度;更為重要的是,在政治最蒼白的時期,他們努力創作使台灣文學史不致中斷,具有承先啟後的角色。
論者陳芳明則肯定:銀鈴會成員的詩作具備寫實主義的批判精神及現代主義的疏離性格。詩作既反映當時政治動蕩、社會黑暗,也展現作家嫺熟操作象徵、隱喻與聯想切斷的語言,使其內心與現實保持一定距離。陳芳明還讚揚銀鈴會這種「介入現實而又冷視現實的詩風,恰如其份地呈現那種猶豫年代的悲觀消極」,並且認為這群詩人「勇於嘲諷,卻不落入庸俗的窠臼,誠然為台灣現代主義建構了特殊的美學」[5]。
該會活躍時的文壇景象
1945年8月15日日本無條件投降到1950年國民政府遷台這段期間,除了「銀鈴會」活動,還有葉石濤、葉瑞榕、陳顯庭出《處女地》(同仁雜誌)。報紙方面,當時龍瑛宗主編中華日報日文文藝欄,歌雷(本名:史習枚)主編新生報的「文藝」、「橋」副刊,楊逵主編力行報副刊,並且出版《台灣文學》叢刊三期,黃金穗主編《新新》雜誌,編了16期;1949年台北師範學院出《龍安文藝》(僅出一期)。這段時間,不少作家、詩人登上文壇,比較知名的有吳瀛濤、周伯陽、鄭世璠、李篤恭、羅浪、林曙光、蕭翔文等人士》[6]。